本文分享知难而退 相关的内容,包括出处,解释等。
【知难而退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 军之善政也。”
【知难而退故事】:
春秋时期, 晋、楚两个国家互相争霸, 不断发动战争, 弄得附属于他们的一些小国、弱国往往无所适从。其中有一个叫郑国, 出于无奈, 不得不一会儿依附楚, 一会又投靠晋。公元前五九七年春, 楚国国王亲率大军进攻依附于晋的郑国,将郑国的都城包围了, 郑国求晋国救援不得, 只得投降了楚国。后来, 晋侯得知楚王攻郑的消息,即刻派荀林父、士会等率领军队前去援郑。他们刚到黄河, 得息郑国已被逼与楚国订立盟约了, 这时,荀林父准备撤兵回去, 便征求了士会等人的意见。士会说道:“用兵打仗, 看到可以取胜时就坚决进攻,明知有困难, 没有多少胜利的希望, 就应该退回去。这是治军的正确方法。”可先縠这个人不同意不战而走, 并且擅自领兵出击, 荀林父阻拦不力, 也被迫催动兵马跟着进击了。结果, 晋军被楚军打得一败涂地。
知道取胜有困难, 就主动后退、不蛮干。原指作战要随机应变,不使造成无谓的损失。后指遇到困难畏缩不前, 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你看这群贼, 要果然得着这位姑娘些底细, 就此时认些晦气走了, 倒也未尝不是知难而退。”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他本想抓住老二,给老二两句极难听的话,自然,他希望, 别人也就‘知难而退’了。”刘白羽《战斗的幸福》:“谁知他们在河边测了测水位, 却知难而退, 倒转车身回去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常见成语“知难而退”的意思,出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