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希望大家喜欢。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相传费褘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名。又传说仙人王子安曾骑黄鹤于此飞过。诗中先写传说抒感,接写登览景色,末以日暮江水烘托乡关愁思。信手写来,一气呵成,气象苍莽,格调优美。突破律诗规范,颔联似对非对,且上句连用六仄,下句连用五平,前三句连用三个黄鹤,尤似古风格调。此诗当时就负盛名,传说李白为之倾倒,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不可信,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确有模仿此诗痕迹。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誉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 【全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黄鹤:一作“白云”。②二句意谓在晴朗的汉阳平原上的树木历历在望,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非常茂盛。晴川:晴朗的平原。历历:分明貌。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萋萋:茂盛貌。鹦鹉洲:唐时在长江中,今已和汉阳陆地连成一片。相传东汉末祢衡曾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二句中“历历”形容“树”,“萋萋”形容芳草,句子结构不同。③乡关何处是:何处是故乡。 【诗大意】 登仙的古人早已驾着黄鹤飞走,这里白白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唯有飘浮千载的白云萦绕楼头。远望阳光下的汉水,历历在目的是汉阳树;再放眼汉阳的西南,芳草茂密的是鹦鹉洲。天色已晚,我的故乡在哪里? 烟波浩渺,使我不胜忧愁。 【鉴赏】 这首诗是崔颢的代表作。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 白登黄鹤楼本欲题诗,因为见到崔颢的这首题诗,停笔不作,叹曰:“眼前 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许是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 而李白的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 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 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也明显摹学此诗。论诗之人对崔颢此诗 也是赞誉有加,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 为第一。”崔颢的《黄鹤楼》名气一大,黄鹤楼这个景观也随之享誉后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 (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 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 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 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 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 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 (《太平寰宇记》)。首联融入仙人乘 鹤的传说,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伫立楼上眺望,水天相接,白云 悠悠,随着视野的宽广,景物宏丽阔大,诗人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胸中的情 思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 前回放,思绪牵回现在,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 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 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 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 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 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仙人乘鹤”传说, 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江一派大好 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 得十分茂盛。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流连 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 沉沉暮色,浩渺烟波,自然产生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 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 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构 建出优美动人的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艺术意境。 此诗“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表面上破坏了律诗 的格律,其实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进行实践, 所以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正如沈德潜所评“意得象 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此诗前半 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 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文势贯穿始 终,符合律诗的起、承、转、合。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紧承首 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 是如此,首联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 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这 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有如“急雷”,出人意料。此诗转折处,格 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 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 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 萋萋。”借用这一典故,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蕴。末联以写烟波江 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 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由此,崔颢的 《黄鹤楼》可谓在艺术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故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 楼的绝唱。 【作者小传】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为人放荡不羁。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生平见两《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有《崔颢考》。其“少年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小诗接近民歌,淳朴生动。《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