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台城|金陵图》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本文分享和台城韦庄。希望大家喜欢。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解题】 此诗约作于中和三年(883)客游江南时。诗题一作《金陵图》,误。台城:本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为东晋、南朝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故名。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干河沿北,今习称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的一段为台城遗址,乃后人附会。诗中凭吊六朝古迹,感叹兴亡极为深沉。今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评此诗云:“‘六朝如梦’.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感伤时世之作。诗中对六朝的消散,空留荒芜的城苑倾注了无限感慨哀伤之情。首两句写见景生情,闻声有思; 后两句借“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杨柳,领起怀古伤今的吟唱,点出绵延几百年间的往昔与现实的惊人相似,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对“六朝如梦”的哀惋,对依旧荒淫如故的现实之痛心。怨杨柳的“无情”,正反衬诗人的情深,这种感情的表达是非常含蓄细赋的。 诗人此时身处混乱的唐末,借六朝旧事抒发其对唐王朝灭亡 的不祥预感。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不管人事的盛衰更迭,依然在 烟雾迷蒙的十里长堤随风摇曳。河堤旁蓊郁葱茏、欣欣向荣的杨柳不禁 让人想起六朝时的繁华,然而自然风物依旧,当时的人事却早已不再,其 中流露出诗人内心物是人非的失落之感。自然万物的永恒与人世的沧桑 巨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昔日六朝的繁华早已被历史的烟尘掩埋,诗人在 今之伤往的同时不免生发明朝伤今的忧虑,唐王朝注定要重演六朝覆灭 的悲剧。诗人在埋怨柳“无情”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悲凉、失落的心境, “烟笼堤柳”既营造了一种朦胧、梦幻的意境,寓意人世如梦如幻,又寄托 了诗人缠绵、厚重而繁密的愁绪。 【全诗】 《台城|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一直 为朝廷台省和禁宫所在地。十分繁华,后野草丛生;唐末,更是荒凉不堪。 【译文】 台城春雨霏霏,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消散得无影无踪。只有鸟儿啼鸣,好象在诉说着兴亡的哀情。最无情啊! 是那城墙下一行行的绿柳,不管人间沧桑,依旧是蓬勃茂密地生长,似当年模样。 【赏析心得】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已过知天命之年、屡试不第的诗人路经金陵,凭吊台城, 写下了这首怀古绝句。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南方春天,江雨霏霏,纷纷洒洒,连 绵不断,江草长势十分茂盛,作者凭吊金陵台城古迹,觉得在此曾作宫殿的六个繁 华朝代,就像梦一般消逝不见。如今,只有几只鸟儿在此漫无目的地啼叫,寂寞凄凉, 引起凭吊者无限的伤感和悲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发现, 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那台城的柳树却对走马灯般更迭的六个朝代的兴 亡盛衰毫不动情,依旧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绿蒙蒙的,如烟笼罩在十里长堤上。
作者情感丰富,追古惜今,全诗未说哀愁,却让人感到哀愁就夹在霏霏江雨中, 缠缠绵绵,欲剪不断。这是因为台城的昨天很可能就是长安城的明天,唐帝国已日 薄西山,苟延残喘,改朝换代只是迟早之事。再联系到自己,已过半百年龄,却屡 试不第,国家命运和自己的前途渺渺茫茫,叫人怎么不伤感! 【鉴赏】
这是一首凭吊台城古迹的诗。首句写江南春雨,细密纷纷,如烟雾迷蒙,滋 润江边的野草,茂盛青碧。那荒凉破败的台城隐没在“江雨霏霏”、茂盛碧草之中,真 能给人以梦幻之感。此写江南柔媚婉丽的风景,勾起诗人的迷惘惆怅,开启下句抒情。 面对梦幻般的江雨,不由想起昔日六朝显赫荒淫的帝王、达官已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 繁华壮美的台城已化为历史的遗迹。六朝台城的豪华荡然无存,不就是一宵春梦吗? 你看,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变迁的鸟儿在欢快的啼鸣。一个“空”字更烘托出“梦” 的虚幻,感慨何等深沉! 末二句极写堤柳的“无情”,抒发了诗人的伤痛之情和沧桑之 慨。台城十里长堤之柳,烟笼雾绕,曾点缀了六朝的繁华,如今台城已经荒废,成为遗 迹,而杨柳不知人世沧桑、历史兴亡,依然烟笼雾绕,故言“无情”。这里暗含长堤烟柳 的不变和六朝衰亡变迁的对比,暗示唐王朝的覆亡不可避免,表达了诗人伤时忧国的 情怀。此诗以堤柳之“无情”,反衬人的伤痛;又以其“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感慨尤 为深沉。这种虚处传神的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情感浓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可 资借鉴的。 【鉴赏】 这首七绝是公元887年诗人南游经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参夏承焘《韦庄年谱》)。此诗颇具唐人绝句清新凄艳的风格,故清贺裳《载酒园诗话》以为与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最为相似,“三诗虽各咏一事,意调实则相同”。
诗中写的是暮春时节的金陵景色。首句“江雨霏霏江草齐”,金陵凭临长江,所以说“江雨”、“江草”,“霏霏”描春雨之轻细,“齐”写春草之茂密。这正是江南暮春景色的特点。金陵曾是六朝故都,台城是昔日的皇宫所在地,也是帝王的生活场所,曾经是十分繁华的地方。诗人来到台城,正是春雨连绵,“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节,却看到一片荒凉,树丛中的鸟儿唱着悦耳的歌声,却无人听,景色依旧,人事已非,六朝繁华茂盛的局面已如春梦一般地幻灭了。“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古城四周的一行行垂柳,在春雨滋润下却又依然如烟如雾,笼罩着玄武湖畔的十里长堤。诗人的无限感触,借“无情”、“依旧”含而不露地传达出来。
诗人写作这首吊古抒怀的七绝是在黄巢入京之后的第七个年头。此时黄巢早已被杀害,诗人南游也已四年有余。他曾想渡江北上迎驾,可是因“处处兵戈路不通”(《壶关道中》)而中途折回,又经河南来到金陵这个极易勾起思古幽情的六朝故都。唐王朝的衰败,世道的动乱,再加以个人半生的遭际不遇,面对此物是人非的景象,又怎能不生出无穷感慨呢!他在《寓言》一诗中说: “为儒逢世乱,吾道欲何之?”应该说,诗人的悲愤与忧虑是十分深广的。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江雨、江草、啼鸟、烟柳,无一非景而又无一非情。诗人又善于用虚词斡旋,“如”、“空”、“最”、“依旧”等虚词的巧妙插入,使景中之情更其醇厚、悠远而又味之不尽。 【鉴赏】
台城,一名苑城,旧为六朝台省和宫殿所在,曾是天下最繁华 之处。然而,待到诗人韦庄登临之时,却早已是今非昔比,一片荒芜了。 面对这种沧海巨变,诗人抚今追昔,不免生出许多感伤情绪。
首句即从美好的江南春景写起。诗人登上台城,放眼望去,只见丝雨 无边,春草茂盛,万物都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置身其间,连带诗人自己 的意识也变得恍惚起来了:一切都如此梦幻,大概六朝也不曾存在过吧? 它们的兴废存亡恐怕只是梦境一场吧? 如果不是梦境,何以台城的春色 历经变迁却依旧美丽如故呢?这一念头在诗人的脑海中长久盘桓,以至 于诗人回过神来,想到六朝的所有过往竟在短短的三百年间灰飞烟灭,只 剩下不解人事的鸟儿独自啼叫,仍不由自主地产生“三百年间同晓梦”之 感。此处“鸟空啼”的“空”字,出自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主 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鸟儿空作啼叫,无人倾听、欣赏;二是再悦耳动听的 啼叫也挽留不了逝去的历史。可见短短三字,却蕴含了深刻的物是人非、 人世沧桑之感。
在诗人看来,非但鸟儿不解人意,台城的杨柳更是无情。它们不管世 事的兴衰更迭,也不管人间的苦痛悲哀,依旧年年自绿,欣欣向荣,在烟雾 笼罩的十里长堤上随风飘曳。薄情至此已让人生厌,更可恨的是,它们竟 然还不了解诗人的心事,故意让凭吊历史遗迹的他遥想当年繁荣昌盛的 局面,引起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与怅惘。无怪乎要招致诗人的迁怒了。 事实上,这种迁怒是诗人苦闷不得发泄的特殊表现。他之所以责怪杨柳 无情,正在于自己的多情与伤心。对于身处末世的诗人来说,唐朝的衰败 覆灭已是大势所趋,自己虽有心挽救却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六朝 的历史再次重演,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此诗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特色。虽是凭吊古迹,却不对古迹作正面描 绘,也不直接抒发哀悼之情,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渲染氛围,寄 寓言外之意,故读起来韵味隽永。全诗虽凭吊古迹,意多伤感,然而主旨 却不为怀古而怀古,而是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表达对于唐朝衰 亡的强烈哀悼,具有感染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者小传】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屡试不第,漫游各地,在洛阳作《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894)始登进士第,授校书郎,迁左补阙。曾编选唐一百五十人诗为《又玄集》。天复元年(901)人蜀依王建,为掌书记,王建立行台,以韦庄为安抚副使,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生平事迹见《蜀梼杌》、《北梦琐言》、《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一○、《十国春秋》本传等。今人夏承焘《韦庄年谱》最翔实。长于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其诗多怀古伤世、离情感旧之作,诗风凄婉清丽,擅长近体诗,七绝造诣尤高。有《浣花集》,今人向迪琮校订《韦庄集》较完备。
一切皆空也。‘依旧’之物,唯柳而已,故曰‘无情’。然则有情者不免感慨可知矣。此种写法,王士禛所谓‘神韵’也。” 【作者小传】 韦庄(836—910),晚唐五代诗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少孤贫力学,屡试不第,辗转各地十余年,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授校书郎,擢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依王建,劝其称帝,后蜀之开国制度、刑政礼乐多出其物,拜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以诗词著名当时,所作《秦妇吟》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叙事诗,又为“花间派”重要词人,有《浣纱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韦庄《台城|金陵图》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赞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