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灭蜀
魏景元四年,司马昭主持魏国朝政,准备大举讨伐蜀国。当时,蜀国国势日渐衰微,朝廷小人弄权,内政昏暗。蜀后主刘禅懦弱无能,宦官黄皓专擅朝政,唯一能抵御外敌的大将姜维恐为其所害,也不敢住在成都,长期驻兵沓中。蜀国的外围兵力不足五万,蜀国就依仗这微薄的兵力防守各险要关隘;守卫成都及其他各地的兵力也只有四万左右。
蜀国所凭倚守卫的是剑阁天险,姜维在此地驻守。司马昭原想突破剑阁,直取成都。但姜维英武过人,深知用兵之道,正面强攻恐难奏效。司马昭便打算派兵拖住姜维,同时截断其归路,使他无法回救成都。计策既定,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余人从狄道进攻甘松、沓中,牵制姜维部队;一路由诸葛绪领三万人从祁山出发进至武街桥头,断姜维的退路;一路由钟会统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进攻汉中。农历八月,魏军从洛阳誓师出发。
邓艾
由邓艾率军牵制姜维,姜维知道钟会进军汉中一定回师救援,诸葛绪则在半路截攻姜维,邓艾此时也追击姜维。姜维部队腹背受敌,就算不大败溃散,也会狼狈不堪。钟会则取汉中,进军剑阁,直逼成都。只要邓艾诸葛绪合力牵制住姜维,钟会军队就能势如破竹,大举入侵,成都唾手可得。这是司马昭的理想战略。
但后来的事实是:邓艾到达沓中,姜维惊闻汉中已失,果然回师救汉中,退向阴平,但又遭到魏军大将诸葛绪的截击,诸葛绪截不住蜀国智谋双全的名将姜维,被蒙骗过关。
交战以后,姜维看到魏军来势凶猛,有夺取成都的企图,便与成都赶来支援的张翼、廖化并为一军,固守剑阁。钟会指挥军队猛攻剑阁,姜维据守险要,钟会兵团不能前进,粮食缺乏,运输线又太长,钟会与姜维竟一时相持不下。
邓艾说:“敌军已经遭受挫折,应该趁势进军。如果从阴平小道经汉中德阳亭到涪城,出剑阁西一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击腹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守,防守剑阁的部队必然回来援救涪城,这样钟会就可以率战车并列前进;如果剑阁的部队不去增援涪城,则救援的兵力就很少了。”
于是,邓艾悄悄率一队精兵,从阴平出发,跨越蜀道天险,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绵竹进军。蜀军对此毫不知情,魏军则日夜兼程。这天,邓艾率军遇到一处悬崖,大家看着峭壁,不知所措。邓艾用毡毯裹着身子从山上滚了下去。将士们都抓着树枝藤条,沿着悬崖峭壁,一个接一个地前进。邓艾整顿队伍,直趋江油。江油城的守将措手不及,只得投降,邓艾很快进攻涪城。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诸葛瞻应迅速前进,占据险要地势进行防守,不要让敌人到达平原地区,诸葛瞻犹豫不从;黄崇再三劝说,甚至痛哭流涕,诸葛瞻坚持不听。邓艾长驱直入,击败蜀军前卫,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写信劝诱诸葛瞻,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邓艾率军与蜀军大战,斩杀了诸葛瞻和黄崇。
绵竹一失,成都已无险可守。蜀军料想不到魏军突然到达,陷于混乱不听指挥;老百姓听说邓艾大军已进入平原地区,惊慌失措,纷纷向山泽逃去,一片混乱。蜀汉群臣纷纷议论,刘禅最后采纳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并派人传令坚守在剑阁的姜维等一并投降。姜维得知诸葛瞻战死,急撤军援救,后来又接到刘禅的降书,只好投降钟会。蜀国宣告灭亡。
【悟在当下】找到缺口,功其不守
魏军能够三个月灭蜀,邓艾这支奇兵功不可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姜维那么会用兵,但没有料到魏军正面拖住他,后面用奇兵踏上蜀道。蜀军主力重兵驻守剑阁,以为守住剑阁天险即万事大吉,没有料到邓艾偏不顾险阻,“攻其不守”,本就腐朽不堪的蜀国面对邓艾这支如从天而降的奇兵,自然无能为力了。
“攻其不守”的策略在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运用都十分广泛。在辩论中,也可以运用这一策略,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手,获得胜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邓艾灭蜀(找到缺口,功其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