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指挥有方大败倭寇
明朝时期,当时的日本浪人,常常组成团伙侵犯我国沿海地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我国沿海百姓蒙受了重大损失。当时的明朝军民就称之为“倭寇”。辽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经常受到倭寇的抢掠。因此,明朝朝廷总是派有经验的、智勇双全的大将镇守那里。
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大将刘荣担任左都督,镇守辽东。有一次,他视察辽东诸岛屿,观测那里的地形。他认为金州卫的金线岛西北面的望海埚,地势最高,可瞭望附近的众多岛屿,又处于倭寇侵扰的必由之路,也是守卫滨海的咽喉要道。因此,他奏请朝廷在山上构筑城堡,打算设置烽火台来监视海面。朝廷就准了他的奏请,很快就在望海埚建造了堡垒,并长期驻军警戒,守备。
有一天,负责瞭望的将士前来报告说:“东南方向,夜间发现有火光。”这是有船前来的信号,刘荣估计将有倭寇入侵,便立刻派骑兵、步兵奔赴望海埚的小堡上警戒,准备迎击来敌;同时,命令犒赏将士,喂好战马。但外面看起来全军仍然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此外,又派督指挥徐刚率兵埋伏在山下,还下令百户长姜隆率领一些壮士潜伏着准备去焚烧来敌的船只,以截断他们的退路,并且与大家约定:“看见举旗,听见炮声,伏兵便奋起攻击,不听从命令杀敌者,定斩不饶。”第二天天一亮,果真有两千多名倭寇乘海船直抵望海埚,登上岸后便鱼贯前行,如同走进无人之地。此时,刘荣披甲举旗,指挥将士们鸣炮,于是,伏兵全都奋起,如猛虎下山,一面大声呐喊,一面分为左右两侧进攻敌人,拼命砍杀。倭寇不知有伏兵,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如惊弓之鸟,一哄而散,这样一来败得更快,顿时尸横遍野,失去了一半的兵力。其余的敌寇狼狈逃到樱桃园的一个空城堡里,明军又包抄攻击,将士们要进入空城堡里剿杀全歼敌人,刘荣没有同意,而故意让开一面放他们逃跑。等到倭寇全部从空城堡里出来,刘荣即命令两翼部队夹击,倭寇再次四散而逃,被明军逐个消灭,结果这一战活捉了倭寇几百人,斩首一千多人。有侥幸逃到海船上的,又全都被姜隆及其部下所俘获,无一人逃脱。而明军几乎没有伤亡。
战斗结束,班师回营后,众将请教刘荣说:“将军您发现敌人时很安闲自如,等到临阵时却披甲战斗,把敌人逼进城堡后,不仅一个不杀,反而还放走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刘荣解释说:“倭寇远道而来,一定是又饥饿又疲劳。我军则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这是兵家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倭寇开始是鱼贯而来,组成的是长蛇阵形,这种阵势攻击性强,动作灵活但两翼薄弱,易于被伏兵击溃,所以我们要用此法来对付他们,攻击其两翼,拦腰截断他们,使他们首尾不能兼顾。在慌乱中,无组织无纪律的倭寇必然不会拼命互相援救,这样,我们消灭了前方的倭寇,后方的倭寇进入空城堡内,一定有拼命战斗的决心,这时,我军如硬要攻击它,怎么能不受挫折呢?虽然我们兵力有优势,但也没有必要去强攻这些凶悍的亡命之徒。因此,我故意放条生路让他们逃走,然后待他们出来后,因急于逃窜,已无心再战,此时再予以打击,就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是‘围城必阙’的战术。以上这些作战方法,兵书上都有记载,诸位平时没有留心吗?”
【悟在当下】围三缺一,虚留生路
“围城必阙”在兵法上指:对于急于撤退的敌军不要阻拦;对被围困的敌军必须留以溃逃的缺口;对于处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这三种情况,处置的方法不尽相同,但用意都在于给敌以生路,促其瓦解,以便于我胜利。这实际上是一种变难打为易打的战法。
“围城必阙”从积极竞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段,这种“围三缺一,虚留生路”网开一面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生产经营及为人处世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策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刘荣指挥有方大败倭寇(围三缺一,虚留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