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屡破史思明
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来是契丹人,自幼擅长骑射,参加军旅后,迅速晋升。后来与郭子仪在一起,以谋用兵,屡建奇功,为扫平安史之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光弼
公元759年,史思明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整顿人马,向洛阳方向进攻。李光弼奉命到洛阳,洛阳的官员听到史思明的兵势很猛,有点害怕,有人主张退到潼关。李光弼认为现在双方势均力敌,若己方撤退,敌人会更加猖獗,不如把军队转移到河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于是他下令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带兵去了河阳。等史思明进入洛阳的时候,洛阳已是一座空城。史思明在洛阳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眼前的战事只能智取,不易力攻。他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子丢了上千匹战马,气得要命,立刻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
李光弼探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好几百支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等叛军火船驶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被烧得一片狼藉。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炮弹攻击敌人的战船,一时间,船上的敌兵伤亡惨重。
史思明几次三番派部将进攻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
最后,史思明发了狠心,集中了强大兵力,派唐朝叛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早上,李光弼带领部将一起登上北城,观察敌军军情,只见敌军黑压压的一大片,正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领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慌了。李光弼看出大伙儿的心情,镇静地说:“别怕,叛军虽然多,但是队伍不整齐,看得出他们有点骄傲。你们放心,不到中午,保证能击败他们!”
接着,李光弼就命令将士分头出击。将士们虽然打得勇猛,但是敌人退了一阵,又上来了后续部队。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双方还不分胜败。
李光弼又召集部将商量,观察敌军的阵势,断定西北角和东南角方向的战斗力最强。于是,李光弼马上拨出五百名骑兵,派两名将领率领,分路攻打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严肃地宣布军令,并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打仗本来是拼死活的事。我是国家的大臣,决不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不能战死在前线,我就在这儿自杀。”
将士们听了李光弼一番话,备受鼓舞,都英勇地杀上阵去。没过多久,部将郝廷玉从阵前转身奔回来,李光弼立刻派兵士带着自己的剑迎上去,要把郝廷玉就地斩首。
郝廷玉见传令的兵士要杀他,大声叫嚷起来:“我的马中了箭,并不是退却。”
传令的兵士回去报告李光弼,李光弼立刻命令给郝廷玉换上战马,重新上阵指挥作战。
李光弼看到唐军士气旺盛,就急速挥动旗帜,下令总攻,各路将士看到城头旗号,英勇地冲进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受到猛烈的攻击,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被唐军杀死、俘虏了一千多,还有一千多兵士被挤到水里淹死,攻北城的唐朝叛将周挚逃走了。
随后,李光弼把北城俘虏来的叛军赶到河边,正在进攻南城的史思明见此,知道周挚已经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了洛阳。
【悟在当下】计源于势,谋出于情
李光弼之所以能在和史思明的对抗中屡战屡胜,究其原因,在于他善于思考,谋略得当。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从而让形势按照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领兵打仗必须用计用谋,计源于势,谋出于情,势与情,就是领兵者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必须培养对周围客观事物敏锐的感知和认识能力,这样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得心应手,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李光弼屡破史思明(计源于势,谋出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