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夭人的孩子》——生来便拥有星辰大海
一、打卡地仙本那
2015年5月,彭懿第三次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踏上了前往马来西亚仙本那的旅程。本书记录的是漂泊在马来西亚仙本那一带的巴夭人的日常生活。
巴夭族的祖先一说是被流放的原住民,因被长时间禁止踏足陆地,他们在浅海的珊瑚礁上搭建房子,以海为家过着无国籍的游牧生活。
也有传说马来西亚旧时有一个公主被洪水冲走,极度悲伤的国王命令国民离开故土出海寻找,直至找到才能回国。自此后,这些国民便开始了海上生活,游走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域,后被称为巴夭人。
他们住在用木桩高架于浅海的四面跑风漏气的茅草屋中,小舟作交通工具,以捕鱼为生,以船为家,随波摇晃。他们沒有国藉、没有身份、沒有学校、沒有医院,家里只有几件炊具和一些衣物等。
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这里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碧绿的海水温暖湛蓝,海草清晰可见美如仙境,椰子树婀娜多姿,海浪轻柔地拍打着白色沙滩,一片海滩就是一所幼儿园,一棵椰树就是一个游乐场,快乐属于每一个孩子,他们个个都是“浪里白条”,高台跳水是巴夭小孩的拿手好戏。
那里的小孩,你永远问不到他们的年龄,似乎时间在这里是模糊的,清晰的只有每天的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在那里不管是秀气小女孩,裸体的小男孩,都面带笑容,一样豁达与乐观,活的像鱼一般的自由与快乐。
二、从《巴夭人的孩子》中看到了什么?
封面是一幅碧蓝的海面景象,三个巴夭族孩子在一只简陋到只有一个木板浆和一根竹竿的独木船上划船,海水清澈见底,水草映衬水面。这就是巴夭人的孩子,划船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
环衬页是一整幅蓝天、白云与碧海的倒影图,海天结合处隐约看到一个个小木屋。一行白色小字浮在海面上:“在很远、很远的大海上……”两个重复了的“很远”,告诉了小读者,这个地方很遥远,它在马来西亚的仙本那。
扉页这幅全景大海图,镜头拉近聚焦在海上这片高脚屋上,还有附近海面散落的船只上及更远的深处,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这片海上,美感更是油然而生。
开篇是三个被晒的黝黑的孩子的脸部特写,‘我’单独成页,大眼睛黄头发,‘我’紧蹙的眉梢、翕动的鼻翼、倾斜的唇角,似乎在诉说什么?她看着我们的眼睛究竟看到了什么? 三张表情丰富的孩子头像大图特别震撼,一下子抓住了读者想窥探的内心。
“我们是巴夭人的孩子”一群近乎全裸的男孩和女孩整体进入读者的视野,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呢?这群孩子都没有表现出孩子特有的兴奋和无忧无虑,这与他们后面的破旧的高脚屋的家是想吻合的,只是湛蓝的波光粼粼的美丽的浅海衬托出他们的不幸。
满目沧桑、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爷爷说:“我们是漂浮在海上的游牧民”,开始讲述巴夭人的过去、未来和现在。而临近结束时满脸皱纹的奶奶说:“等我们再长大一点,就会跟爸爸一起去打鱼。” 首尾衔接,暗示他们命运的循环。这样的宿命与2018年凯特·格林威金奖的《等爸爸回家》书中的小男孩,“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名矿工。我是矿工的儿子,在我的家乡就是这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对更小的孩子,站在船舱,手舞足蹈,露出幸福的笑容,他们相比于大一点的孩子,更多是懵懂,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满满的幸福挂在脸上。
而随后一个大跨页中,一条小船上的两个大一点的男孩子,把船停泊在碧蓝的海面上,扭头看向岸边,一幅满满的期待与憧憬。而文字道出了故事核心的意涵“有人说我们住的地方太美,美的像天堂。我不知道什么是天堂,我只知道我生活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宽阔平静的水面由近及远,碧绿明亮,干净透明,吻合着文字的天堂说。
一个在珊瑚礁上搭建水上屋的过程,独立而简陋,一架木梯连接起水面,茅草与编织的苇席围成了一个家。爸爸黝黑的背影,妈妈回眸的瞬间,沉重的负担落在他们的肩上,而小船里的四个孩子一齐看向读者。这里已经成为旅游的打卡地,吸引而诱惑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要是爸爸打不到鱼,我们就只好饿肚子了”“妈妈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比起家来,我们更喜欢大海”“它太老太旧了”, 我们感悟到巴夭人的朝不保夕、终日勤劳、设备陈旧和心有所属的状况,唤起读者的“悲悯”之情。
四个无左右边框的小单幅拼接画面,讲述妈妈每日的辛劳,妈妈置身于狭小的空间内,为生活操劳,为养育奉献,他们处在被俯拍的镜头之下,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压力。
转而即刻展现出孩子原始的快乐,一个全身黝黑的小男孩背向我们跃出窗口,意在打破限制与束缚,而这个仰拍飞翔的的男孩,展现出一片开阔天高任鸟飞的画面。从大人们压力到孩子们的放松,从拘束到自由。完全任由影像展现出来。
仅有的几幅描述大人为生活操劳的场景之外,画面中的近景和特写大多给了孩子。在后半段连续6个画面,都是孩子的玩耍的身影,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在栈桥上奔跑、他们跳水,打水仗,爬树,荡秋千,快乐而自由的就像是一群小鱼。两个男孩仰躺在水中,一个幸福的开怀大笑,一个幸福的沉醉其中。这就是孩子们的天堂。
奶奶的出现,让欢乐的局面有了节制,引导出孩子们长大后的命运安排,有些沉重。继而引出他们对现状的牢骚,我的小船太旧了,要不停地往外舀水才能维继。这些就交给长大后的他们吧!两个连续冲凉的画面,让两个男孩放下一丝焦虑,暂时放飞着自我,融进大海中。
最后一张定格在那个冲凉的红衣男孩,躺在小床上,闭上眼睛美美地睡上一会儿,内心直言太阳真好,把这份美好存在心中。
文中采用了两幅背光的影像,一端是简陋的木板房,用长长的木板把整个村子连接起来,看到了黯然失色的环境。而在落日熔金的夕阳下男人们的海上背影,却看到了生活的艰辛。
文本以孩子为叙述主体,简短的句子多以“我们”为主语,我们更喜欢大海,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都有兄弟姐妹,我们不能离开小岛太远,我们跳水、打水仗、爬树、荡秋千,我们快乐的就像大海里的一群小鱼。有成人和孩子同时出现时,孩子往往离镜头更近,成人大多远景;成人和孩子距镜头一样距离时,孩子往往是正面直视镜头,成人则不然。
开篇的‘我’这个小女孩,在故事中出现过几次,与兄弟姐妹并排坐的凝视,不知道自己生日的挠头,与奶奶同处的俯卧,没有快乐的表情,多是忧虑的表情。反映出孩子内心不仅仅有欢乐,也有内心的忧虑。坐在船头瞭望远方的女孩,面对波光粼粼的水面,势必激起内心的向往与梦幻。
三、《巴夭人的孩子》孩子快乐与幸福
翻阅这本绘本,孩子们一定会见识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看到一群孩子过着不同于己的生活,看到这些孩子眼里的纯净和快乐且与贫穷无关。
巴夭人的孩子这样说:“有人说我们住的地方太美,美的像天堂。我不知道什么是天堂,我只知道我生活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他们生来便拥有星辰大海。
我们说快乐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可他们贫苦却又快乐的生活着:每天,他们奔跑、戏水、爬树、荡秋千,再乘着独木舟,在阳光灿烂的海上睡一个舒服的午觉……
就像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虽然当年生活贫穷,但快乐的滋味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这里果真有一群快乐的孩子吗?开篇的‘我’紧蹙的眉梢、翕动的鼻翼、倾斜的唇角在诉说什么?她用困惑的眼神看着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这目光我永远也忘不了。
“要是爸爸打不到鱼,我们就只好饿肚子了”“妈妈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比起家来,我们更喜欢大海”“它太老太旧了”,他们也有生活的烦恼和抱怨。就像儿时吃不饱、穿不暖的我,也会内心有希冀、有困扰,但相比快乐就像是一抹烟云挥之而去。
他们尽管住在简陋的海上高脚屋,生活紧巴没有保障,但是这些巴夭人每天依然自由自在地快乐生活,一家人各司其职:爸爸搭建屋子、出海打鱼,妈妈忙碌家务,孩子们的主要事情就是玩。
这是与文明世界格格不入的原始快乐。这里除了美丽的风景什么都没有,但在巴夭族孩子们的眼中,有妈妈,有兄弟姐妹,这就是人们口中所谓的天堂和幸福……
这里的孩子未曾触碰我们的社会和文明,固守在原始的快乐中。对于他们来说,维持饥、渴、衣、住、生理的方面要求,就已经是幸福了!
而对现代文明中的孩子来说,吃一顿饱饭、穿一件漂亮衣服、或许都不算一件幸福满满的事,而获得父母的爱与尊重、有来自父母的陪伴、有充足的安全感,有父母的鼓励与信任,做上自己喜欢的事,才算是有了满满的幸福感与快乐。
这是两种不同的快乐与幸福的方式,原始而简单的快乐与文明而充盈的快乐。
看来幸福是个比较级,不要比,不可比,不能比。
但想必我们的孩子们也都会羡慕巴夭族孩子们无忧无虑、自由奔跑的快乐。这是一种永远无法企及的快乐,试问物质的富足、内心的丰盈和物质的困乏、简单的自由,哪一种更让人感到更幸福与快乐呢?
四、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巴夭人的孩子》?
其一巴夭人生活的环境真的很美。不管你是否去过仙本那,是否看过那片珊瑚海,并不重要。但只要看过这本书,你一定会被这片海蛊惑,心生向往。坐上独木舟,阳光照进无影船,不知海面或海底,云坠入水中,船浮在空中,高脚屋被绿松石般的海水包围着,红日与海浪相映,碧海与白沙相携,海水清澈如蓝天,天空纯凈如大海,总有成群的鱼儿穿梭,总有悠闲的鸟儿掠过。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没有现代文明,有的都是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人居环境,这不正是我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吗?无需羡慕天堂,这里就是天堂的模样。无需寻觅仙境,此景人间哪得几回见!瞬间让人觉得巴夭族人该有多幸福!
其二用不同视角反映了生活的全景。创作者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外来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视点,只为了记录而记录。让巴夭人的孩子讲述他们漂泊在海上的真实生活,每天每月每年,他们怎样出生,怎样长大,怎样与父辈一样,世代征服海洋或是被海洋所征服。
图片全部实景拍摄,作者从8000多张照片中,脱颖而出50张,编辑操刀剩下39张,面对3张最喜欢的照片被删掉的事实,他声称痛苦得“想抱着编辑一起跳海”。
从故事的每一张画面看,创作者采用了多个视角,多种镜头来全面展示巴夭人孩子的生活,没有幻想,没有特效,阳光下孩子黝黑的光腚,妇人哺乳的姿态,还有夕阳下男人们的海上背影,真实地呈现一片水绿得透彻,天蓝得耀眼的海上家园。这不是单纯的一张张照片,而是活生生的巴夭人的生活纪录片,流动的画面完整的呈现了巴夭人的生活。也没有刻意去编造故事,人为地设计情节和高潮,而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小细节。
绘本的精美图片并不是敲击读者的武器,其独特之处在于文字,还有同时配合的图片精心编排。用编辑的话说,这本书,必须不只是一本摄影集。今天的时代,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巴夭人的照片,所以这个摄影绘本,不只是摄影,而是看见人、看见孩子。
为此本书的轴线是,巴夭人的孩子,就像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一样,只要有家、有父母、家人、同伴,就可以有属于他们的快乐的童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富足的。像全天下的孩子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童年。
其三带你遇见不一样的童年。巴夭人孩子的生活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住在用茅草装扮的水上高脚屋里,穿着破衣烂衫,没有好玩的玩具,不上学不识字,没有大人给他们读绘本,对时间没有概念,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他们的未来不过是重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路,捕鱼和做家务……
巴夭族人的孩子虽然过着最贫困的生活,但大自然赋予他们最美丽的海上风光和原始的快乐,这是现代文明之下的我们无法享用而无比羡慕的。
这本书呈现出的与我们日常生活迥然不同的画卷,让我们明白这个世界有另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且美的像天堂。
正如彭懿老师自己所说:我也想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有你也有他,在很远的地方,有着和你生活得截然不同的人。也许你抵达不到,我为你开一扇门,你可以看到。
这不正是我们让孩子阅读的诸多原因之一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儿童绘本故事赏析」《巴夭人的孩子》——生来便拥有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