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的葬礼》——面对生命不幸的正确态度
一、内容简介
有一天,孩子们发现了一只侧躺在路边的小鸟,它闭着眼睛,没有了心跳。孩子们为小鸟感到难过,于是他们决定好好向它告别,为它举行一场葬礼。他们来到公园的树林里面,给小鸟做了一座坟墓。他们用温暖的甜蕨草包裹小鸟,铺上鲜花,盖上泥土,他们用一首轻柔的歌送别小鸟。此后,他们每天都回到它的身边为它唱歌。
二、绘本信息
书名:小鸟的葬礼
文:[美]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图:[美] 克里斯蒂安·鲁滨逊
译者:阿甲
适读年龄:3-8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选题策划:北京天略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封面是一片绿草地,草地上方,是四双小脚,脚边有一只躺在地上的小鸟。看得出,四个孩子弯着腰围着小鸟,结合书名《小鸟的葬礼》,小鸟已经死了,孩子们会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描述生命消亡的故事,但营造的气氛却充满了爱与温馨,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贴近孩子的心理,潺潺流水般细腻、自然、温情地讲述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爱的真谛。
这只小鸟,在被孩子们遇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律动的心跳也不在了,身体没有一丝的温暖,安安静静的躺在了地上。发现小鸟这件事,让孩子们充满了兴奋,一种对生命的喜悦。但小鸟死亡这件事,又让孩子们无比的难过,生命消逝的悲伤。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之下,孩子们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给小鸟举办一场葬礼。
书名采用黑白色结合,黑色同小鸟的颜色,代表着死亡,白色与葬礼同义。
【前环衬】
解析:
环境优美的公园,茂密的树林,蜿蜒流淌的小河,小桥飞架两岸,这里属于孩子们纯真的乐园。画面的远端,是高大密集的灰色楼房,那里是属于成人的世界,一个灰色的世界。
【扉页】
解析:
扉页与版页合一,黑色的字体略带雅拙,四个高矮装扮不同的孩子与灰色的小狗一字排开,端正地面对读者,来展示他们的纯真与美好。
【第1画面】
原文:当孩子们看到小鸟时,它已经死了。
解析:
“当孩子们看到小鸟时,它已经死了。” 出乎意料、开门见山、简单直接,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试想孩子们看到一只一动不动的小鸟时,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又如何判断它是否还活着呢?
四个孩子和一条狗在公园里玩耍,领头的男孩身上穿戴着狐狸的面具和尾巴,高个女孩背上穿着蝴蝶翅膀,最后那个男孩手里拿着风筝,只有最小的女孩没有装扮,但黄色的头发与众不同。
这些动物服装是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时的道具,还象征着动物。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蝴蝶和小鸟等动物不仅是生命,也是人类的朋友。插画家以这样的表现手法模糊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分,完美的契合了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创作内核,凸显出孩子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友善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正是孩子的这些特质,才上演了对死去小鸟的葬礼。
跑在前面的狗先发现了地上的小鸟,但小鸟已经死了。书的右下角,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已经死去的小鸟。
这只小鸟的卑微,插画家只给它留了一厘米不到的位置。这也折射出成人视角里的心态,小鸟不仅小,死亡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小鸟不小,它的死亡更是一件硕大无朋的事。
【第2画面】
原文:不过它刚死没多久——它闭着眼睛,身体还有一点暖。孩子们用手指去摸小鸟的胸膛,想看看它还有没有快快的心跳。可是,摸不到心跳。于是,他们知道小鸟已经死了。
解析:
“死”是怎么回事?他们用小手触摸小鸟的胸膛,尽管还有一点暖,但已经没有“快快的心跳”了,小鸟是刚死没多久,眼睛也紧闭着。最大的女孩像大人一样去触碰小鸟,最小的女孩一脸紧张,两个小男孩心态平静。
显然孩子明白死亡后的身体的状态:不能动、不能说话,也就是无机能性。这也是死亡教育中,探讨死亡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故事中,孩子们就是根据这些特征判断小鸟已经死了。
他们做得很细致和贴心,即便是一只不起眼的小鸟,也被视为珍宝般小心对待。让人感受到孩子简单与纯净的内心,在他们眼中世间万物都是何等可爱与美好,值得用最好的爱去守护和纪念。
他们拿着风筝,带着老鼠的面具、蝴蝶的翅膀,说明他们正在玩游戏,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个生命离去,还是放下了自己的快乐,去同情另一颗生命。
小狗首先发现了躺在地上的小鸟,孩子们围拢上来后,退其次转为静静的守望,也给小狗以惴惴不安的心态。
【第3画面】
原文:而且,尽管他们捧着小鸟,它还是渐渐变凉,柔弱无力的身体僵硬起来。他们没法让小鸟的腿弯曲,移动它的时候,它的脑袋也没有摆来摆去。
解析:
最大的小女孩将小鸟捧在手里,黑手暗示着不祥。其他孩子和小狗伤心地看着死去的小鸟,小鸟的身体渐渐变凉,并僵硬起来,细细的腿直直地伸向天空,无法弯曲,脑袋也停摆了。孩子们的脸上都挂着悲伤的表情,连狗也不像平日那般调皮吵闹。
插画家采用特写的镜头,小鸟在孩子的手中被放大,读者才有机会好好的观察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没有漂亮的羽毛,也没有独特的长相,还不足以认出它的出身,却能如此牵动孩子们的心。他们既为之难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并不重要,这只小鸟是不幸的却又幸运的,只因他们遇到了纯真的孩子。
特别是孩子们围在四周,手中托着刚刚死去的小鸟的那幅场景,以及孩子们围在小鸟的墓地,排成整齐的一行的那幅场景,都极富表现力与情绪渲染。
假如换成是成年人,面对落在草坪上刚刚死去的小鸟,他们又会怎样做呢?有人瞥一眼,继续赶路,“哎呦,脏死了。”有人皱眉捂着鼻子火速撤离。最后,这只死去的小鸟会被清洁工随手丢进垃圾桶,一个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亡了。而被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关于死亡,关于爱与尊重生命的故事发生了。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情怀,小鸟的葬礼只是一种形式,但传达出来的内核是: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面对偶尔遇到的小鸟是如此,孩子们对待自己的宠物过世更不必说。当孩子的宠物死去时,很多父母不以为意,企图换一只宠物弥补孩子的缺失。但父母这样的表现,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孩子为失去的宠物感到伤心,在于小心翼翼呵护过程中,孩子与宠物之间产生了感情。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情不被理解和尊重,他们会感到更加的悲伤和愤怒。他们甚至会觉得父母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是淡漠的,慢慢的,孩子对生命最初的那份真诚也会消失殆尽,孩子的内心对生命不再柔软,他们的感情田地就是一片荒漠,在他们成长之际,你很难让这样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去关心呵护身边的亲人。
【第4画面】
原文:动物们死去一段时间后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心跳,身体冰凉,像石头一样硬硬的,一动不动。
解析:
孩子们意识到了,动物或者人死后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心跳,身体冰凉,像石头一样硬硬的,一动也不动,小鸟永远不会再飞了,也不会再发出动听的鸣叫。它的生命气息已经断绝了,小鸟的生命离开了这个世界。
作者用三个大画面来见证小鸟死去的特征和甄别的过程,可见孩子们的细心,也向小读者推送这一过程。
步步深入,认识死亡的真实面目。对于死亡,年幼的孩子不会有清晰的认识,父母总希望他们能够快乐成长,不自觉地就避免讨论和见证死亡。但作为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们完全有必要去了解。
在本书中,他们会慢慢知道死亡就是像故事中的小鸟一样没有快快的心跳,刚死没多久身体还有一点温暖,即使温暖它的身体也渐渐变凉,柔弱无力的身体僵硬起来,肢体不会再有任何的动作,眼睛一直紧闭,没办法让小鸟的腿弯曲,脑袋也没有摆来摆去。
这样的叙述与描写,倘若不是出于关注和关心,是做不到这样细致的。如果把这种描写放在人身上呢?你会想起什么故事?
小女孩庄重地手捧死去的小鸟,和同伴们一起走过小桥,来了一个转场,他们要怎样做?小狗似乎明白他们的意图而翘首,鸭子和水中倒影与孩子们同向,暗示着极力附和一起完成对小鸟后事的处理。
这个环节的小桥采用拓印的方式,向读者呈现细节丰富的画面。同时在树干等环节采用撒点技法,使画面产生不同的点状或雾状的肌理效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儿童绘本故事精读」《小鸟的葬礼》——面对生命不幸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