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联对尚书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寺庙里,他看到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于是想附庸风雅,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附和(hè)尚书这首诗。过了一段时间,尚书又到庙里来玩,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一打听,才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
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你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意思是说,你这个和尚和了尚书写的诗,诗里说到了这座庙。这个上联水平很高,不单说了和尚和诗这件事,而且构思也特别巧妙。“和”“尚”两字连用了两次,可用法大不一样。头一个“和尚”是名词,第二个“和”是动词,第二个“尚”又跟“书”组成了另一个名词。后半句是拆字联,把“诗”拆成了“言”和“寺”。整个上联自然巧妙,富有情趣,看来这尚书是有意要为难小和尚了。
小和尚一听,这么难对的上联,自己怎么可能对得出来?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得跟尚书说:“请尚书大人消气。您想,我的学问哪能跟大人您比呐!您得容我两天工夫,两天以后我准能对出来,您看行吧?”尚书听了也不刻意为难,点头答应了。
尚书走后,小和尚赶紧到处求人。可一连问了几个秀才、举人,没有一个可以对出来。小和尚急坏了,忽然想到了他的老乡——大学士解缙。他就想方设法托人见到了正忙于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把这事跟他说了。解缙笑了:“这个上联确实不好对。我想了一个,你看看成不成。”解缙的下句是: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下句的意思是,上将走上将军的位置,靠着这个位置,树立个人威望,管束三军。下联对得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小和尚一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忙对解缙说:“成,成,今天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于是赶紧找那位尚书“交差”去了。
【博闻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约3.7亿字。《永乐大典》原只有一部写书,嘉靖、隆庆年间缮写副本一份。其屡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正本毁于明亡之际,副本由于封建官吏窃取、英法联军盗购及八国联军焚劫,据估计仅存800余卷、400余册,还不到原书的4%,散落在7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
“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永乐大典》。图为1984年中华书局原版初印的《永乐大典》。
相关推荐文章:「中华对联故事」蜘蛛虽巧不如蚕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禹偁(chēng)是一位非常聪明又有才气的人,他六岁就能作诗,七岁时就能作文章,人们都称他为神童。有一次,有位叫毕文简的官员询问他的家境,知道他父母靠磨面为生,于是让他以磨作诗。王禹偁随即吟道: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磨料的窟窿。诗句的意思是: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眼下磨得慢;如若有人稍使劲,磨盘自能不停转。这诗一语双关,“心”“眼”二字不但咏磨盘,也与人息息相关。毕文简听了,惊奇得不得了,心里还真佩服小家…「中华对联故事」师生席间试高下 师生席间试高下 周起渭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文才,连试连捷,直中翰林。第二年春天,他回乡探亲。乡里亲族、朋友和同窗都前来道贺,并安排酒宴为他接风。人们特意把当年教过周起渭的高老先生也请来了。入席时,主持人先请周起渭坐到上席,然后把高老先生安排在陪客的位置上。主持人是出于尊敬周起渭,因为他是今天宴席的主角。但是作为学生,按理还是应该把这个上席让给老师的。尊师重教,是儒家一向倡导的思想。但是那天,道贺的人特别多,周起渭只顾着应酬,招呼亲朋,坐在那忙不迭地说话敬酒,竟没顾得上这一层。 高老先生坐在那里…「中华对联故事」蒲松龄巧骂乡绅 蒲松龄巧骂乡绅 传说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乡里就因为有才气而出了名。当地有一个姓石的乡绅,很是瞧不起出身贫寒的蒲松龄,扬言要与他在才学上一比高低。 这天,石乡绅果然带了一帮自命不凡的文友,趾高气扬地来约蒲松龄比试。蒲松龄对这些人一向敬而远之,对这种比试也没兴趣,就推脱了。石乡绅以为蒲松龄胆怯,哪里肯依,定要看他当众出丑。正在这时,石乡绅看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出了个上联难为蒲松龄: 细羽家禽砖后死 蒲松龄一听,这是在诅咒我呀!看来今天不给他点颜色瞧瞧,他还真拿我当病猫了。于是,蒲松龄装作无能的样子说:“…「中华对联故事」杨慎巧对交至友 杨慎巧对交至友 明朝大文学家杨慎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在朝廷当太师的父亲的影响,喜爱读书。杨慎年轻时就知书达理,吟赋对句,无所不会,人们都叫他“神童才子”。有个老秀才对杨慎的才华将信将疑,想当面见识见识,考他一下。这一天,老秀才见到了小杨慎。这时正是早春时节,老秀才指着纷纷落地的杨花,口出上联: 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小杨慎见院中竹子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立即对道: 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杨慎的对联工整贴切,老秀才终于叹服。 有一回,天气异常炎热,杨慎在池塘里洗澡避暑,正玩得欢,当地知县大人恰好路过。众人皆回避…「中华对联故事」唐伯虎巧对来客 唐伯虎巧对来客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自幼机敏活泼,勤奋好学,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掌握了作诗属(zhǔ)对的技巧。他虽然年少,但在家乡吴县一带却颇有名气。 一次,客人来访,父亲拿出甜瓜和炒豆来招待,他侍立一旁。来客见他年幼乖巧,很是喜欢,又早听说他小小年纪便能舞文弄墨,但不知他是否确有其才,于是就出联试他。来客出一联,唐伯虎便答一联,从五言到七言,九言到十一言等,他都能对答如流。半晌过去了,客人能够想到的对联已全部拿出来了,却始终没有难住唐伯虎。这时,伯虎的父亲看到了朋友脸有窘色,马上解围道:“让叔叔休息片刻再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华对联故事」小和尚联对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