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故事」自解妙对正应景

自解妙对正应景

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工部衙门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工部没有了栖身之所,办公也便无从谈起,于是乾隆帝下令拨款立即重建工部衙门,还命令工部尚书金士松亲自监工。纪晓岚此时正在军机处供职,也听说了此事。这天,军机大臣们在内阁议事后,大家坐着闲聊天。

一位大臣说:“这工部所主皆水利工程之事,不妨称为水部。”

另一位大臣说:“其实早有人称水部了。有趣的是,水可以灭火,火也可以烧掉水部,这也是因果相报了。”

纪晓岚听完了大臣们的议论,接话说:“各位大人先别忙议论工部之事了,我这里有个上句,请各位大人试对。”随后,纪晓岚便将上句缓缓说出,众大臣听了,面面相觑,谁也对不上来。原来是副含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上联: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司空是古代官职名,清代常称工部尚书为司空。因此,上句所说的,全是实事,无一偏离,因此对句也不能虚构。众人无言以对,就只好齐向纪晓岚拱手说:“纪大学士,我辈实在才拙,愿闻下联。”

其实,纪晓岚也想不出答案。正巧,挑帘进来一位内阁中书令。此人是南方人,长得身高体壮,常说自己是“南人北相”。纪晓岚一击掌说:“有了。”走到中书令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们正在对句,只好借你一用,请不要在意。”于是,他吟出下联:

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众大臣听了,一个个捧腹大笑起来,那中书令却傻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才知是纪晓岚把自己当猴儿耍了,他也只好无奈地苦笑了一阵,对纪晓岚说道:“纪大学士,你可真会拿人开玩笑。”

在纪晓岚的下联中,以“南北中东西”对上联的“水火金土木”,如天造地设一般,工稳合度,又很应景,再加上语言的幽默诙谐,这副对联也就很快流传开了。

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珠市口西大街241号,悬有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阅微草堂旧址”匾额。

【博闻馆】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构成,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相关推荐文章:「中华对联故事」都是一百四十一 都是一百四十一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为全国千名老人特设宫廷宴席。 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席间,乾隆皇帝召请宴会中九十岁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亲自赐给他们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孙给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行酒。 酒过三巡,乾隆问及在座年龄最高的长者,乃141岁。乾隆皇帝乘着酒意吟道: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六十为花甲,重开即一百…「中华对联故事」纪晓岚应对船夫 纪晓岚应对船夫 纪晓岚是清朝的文学家,他天资聪敏,不仅是文中好手,诗中妙才,还是撰联作对的能者,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他妙思巧对的故事。 一年秋天,纪晓岚奉旨去福建督学,途中经过南京,为长江拦阻,他只好下车乘船横渡过去。渡江时,他乘坐的是摇橹式的船,比较缓慢,远处一只帆船乘风而来,继而渐渐超越纪晓岚的船向前驶去。当帆船船夫得知那个摇橹船上坐的原来是朝廷命官、文人纪晓岚时,便有意要试试他的才能,于是他将自己船的速度放慢,等纪晓岚乘坐的那只船赶上来之后,写了一张纸条递了过去。纪晓岚接过纸条一看,原来是一个上联,让他对出下联。…「中华对联故事」朋友共同续佳联 朋友共同续佳联 清代乾隆皇帝有个习惯,每年阴历八月都要到热河打猎,在中秋节后一天进哨(进入猎场),直到九月重阳节后出哨。途中要经过万松岭,这里满山苍松,皇帝每年重阳节都要在这里登高。1790年,80岁高寿的乾隆皇帝进哨时在此歇息,他环视了行宫的陈设,回头对随行的大臣彭元瑞说,把原来悬挂的楹联全部换成新写的,等出哨登高时亲自过目评论。 彭元瑞接受这个重任后,连日构思属对,力争早日完成。一天,他偶然在行宫殿前踱步,看见四面苍松夹拥着车驾行经的道路,真像一排排卫士侍立。一阵风吹过,松枝晃动,仿佛老翁的须髯飘拂。他高兴地吟…「中华对联故事」王安石三难东坡 王安石三难东坡 苏东坡是宋代一位有抱负、有才能的奇才,诗文书画样样精绝,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尽管在文学上他很有名气,却偏偏遇上个博学广闻、严峻无情并好挑毛病的对手——王安石,而且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中也占了一席之地。 传说有一年,苏东坡随王安石游览江南苏杭胜迹。一路上,两人诗来对往,唱和甚欢。对苏东坡的学识才华,王安石内心实感钦佩,但对他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习气又深感不满。于是他有意出几副难对的对联警诫一下苏东坡。 这一天,在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中华对联故事」小和尚联对尚书 小和尚联对尚书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寺庙里,他看到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于是想附庸风雅,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附和(hè)尚书这首诗。过了一段时间,尚书又到庙里来玩,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一打听,才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 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你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意思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华对联故事」自解妙对正应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