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智讨风筝
李东阳是明代诗人、书法家,他幼年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被视为神童。因他的才名,在四岁、六岁、八岁时,先后被明景宗召见过三次。李东阳十六岁时就考取了举人,第二年,又考取了进士。
相传,李东阳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风筝,谁知,一不小心,扯断了风筝线,漂亮的风筝像一只折了翅的大鸟,晃晃悠悠地随风栽进了一户大户人家的花园里。小伙伴们都很胆小,谁也不敢进园去拿回风筝。只见李东阳像小猴一样敏捷地翻身上墙,轻盈地跳进了花园。这座花园真大,有假山,有花丛,有亭台,有小桥流水。李东阳想,这么气派的花园,一定是个官宦人家。此时,花园的主人看到一个小孩子跳进墙来,先是吓了一跳,而后便很是惊讶地上下打量着李东阳。只见小东阳上前施礼道:“见过员外,我的风筝掉进你家园子里,请还给我好吗?”那员外看李东阳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便拿着风筝想逗逗他:“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就还你这风筝。”李东阳点点头,表示同意。外面的小伙伴们担心李东阳出什么事,都趴在墙头上向里面偷看,见到员外没有发怒且欲出句考东阳时,便都翻身跳进园来,为东阳助阵。
只见员外背着双手,迈开步子,在原地转了一圈,慢条斯理地吟道:
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小东阳看了看那员外,身穿锦袍,天庭饱满,觉得这气派一定是有二千石俸禄的官员才有的。略一沉思,随即也学着员外踱步朗吟道:
员外二千石,唯公……
清代焦秉贞画《百子团圆图册》中儿童放风筝的场景。图册共十六幅,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的时令游戏为内容,勾画出儿童嬉戏的场面,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没有对完,小东阳便停住了,好像最后一个字说不上来了。“公什么?”员外连连催问。这可是个缺尾巴的下联啊,小伙伴们也暗暗为东阳捏了一把汗。李东阳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唯公……唯公……”地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哈哈笑了:“唯公什么,对不上了吧?”小东阳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大好说。”员外忙问:“为什么呢?”这时小东阳才一本正经地说:“你如果还我风筝,就是‘唯公廉’,如不还我,就是‘唯公贪’。”
员外一听,心想这孩子好聪明,我若不还,岂不成了孩子们眼中的贪官?随即员外哈哈笑道:“我岂能为了一个风筝而得个贪名?”说完就把风筝还给了孩子们。小伙伴们欢呼起来,簇拥着小东阳又玩去了。
一代名臣李东阳智讨风筝的故事,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博闻馆】李东阳和“龙生九子”
中国有句俗语,叫“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寓意是儿子不一定要和父亲走一样的成长道路,每个儿子各有各的爱好。这句俗语本来只在民间流传,可是有一天传到了明孝宗的耳朵里,引起了他的好奇,结果生出了一段故事。
明孝宗是个办事认真的皇帝,但有点死心眼。他想,向来只有皇帝才是“真龙天子”,为何民间又有“龙生九子”的说法?这“龙之九子”既然“不成龙”,那到底成为了哪些神物?又各自有何爱好呢?于是,他便询问当时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可这毕竟是民间俗语,之前从未在任何典籍上有过记载,而这种俗语本来就是随口编的,怎么能较真呢?李东阳顿时被问得傻了眼,又不敢和皇帝说“别较真”,只好推托说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作答,需要查阅资料再来答复。
李东阳回去后四下打听,最后糅合民间传说,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勉强列出一张清单,向皇帝复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着它的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的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suān 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赑屃(bì xì),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bì\’à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xì),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取其灭火消灾之意,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九子之老三“嘲风”,象征着吉祥和威严,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华对联故事」李东阳智讨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