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牛是什么风俗?打春牛是什么意思
民间有句俗语是:“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而在这一天,打春牛是一个普遍的习俗。
从唐朝开始,每到立春,农民们就会用软软的鞭子轻轻抽打家里的老牛,表示春耕要开始了,也有祈求丰收的意思。这个习俗,也被称之为“打春”。宋朝有一位名叫晁冲之的诗人,在其《立春》一诗中写道:“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这联诗中提到了古人打春的习俗。
牛是农民耕田犁地的好帮手,为什么在立春这一天有打牛这样一个习俗呢?
相传,在很久远的时候,有一个人外貌与众不同,他长着人的身体,却有着牛的脑袋,力气非常大,而且十分聪明,善于使用很多工具,大家都十分信服他,便推举他做了部落的首领。
这个牛头人身的人,就是炎帝。炎帝勤劳勇敢,一心想着如何带领众人过上富足安乐的好日子。他每天脑子里琢磨的就是如何能耕种出更多的粮食,如何能帮助部落的人们生活得更安定。
炎帝十分重视农业,他为了发展农业,想了很多的办法,教会了大家纺织、养蚕、种田、采茶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炎帝称为神农氏。
后人都认为炎帝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首领,历朝历代的帝王也纷纷以炎帝为榜样,效仿炎帝,重视农耕。所以,在每年立春这一天,上至天子群臣,下至普通百姓,都要举行迎春的仪式。
天子率领着满朝文武百官,沐浴更衣,焚香吃素,步行来到郊外,跪拜祈福。等所有的礼仪都进行完毕,会在放满供品的桌上摆上一只泥土做的耕牛,有专门的人上前,用鞭子抽打这只土牛,将土牛打碎,寓意经过漫长冬季的休养,耕牛要打掉身上的懒惰,开始努力为春耕卖力气了。
当迎春的仪式举行完毕,天子一行人离开之后,附近的百姓就会蜂拥而上,将打碎的土牛碎片抢回家,这叫作“抢春”。谁抢的碎片多,谁家今年的收成就会好,所以,老百姓都会积极地来讨个吉利。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牛越做越精致,迎春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烦琐。在宋朝的一本名叫《东京梦华录》的书中,记载了关于迎春的内容: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从此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古时候人们对于立春这一天有多么重视。
老百姓迎春时都十分虔诚,因为这关系着自己一家人一整年的温饱。但是,有一些地方官员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他们举行迎春仪式,只是为了应付朝廷下达的命令。他们将迎春仪式举办得越盛大,越是要从中捞足油水,中饱私囊。
有一位耿直的官员因为说错了话,得罪了自己的上司,遭到了陷害,被贬到一个小县城做县令。
他带着随从和行李赶到县城时,正巧是立春这一天。当地的官员正带领着一众人等,浩浩荡荡地举行迎春仪式,鞭打土牛。
新县令早就听闻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当地的官员只顾自己吃喝享乐,整日想的全是如何搜刮民脂民膏,一点也不为老百姓的生计着想。新县令看到他们装模作样地完成迎春仪式,觉得十分可笑。
新县令走马上任之后,每天做完自己的工作,就换下官服,穿上普通的衣服,去田间地头和老百姓一起干农活儿。
大家都暗中称赞新来的这位县老爷为人和气,不摆官架子,最重要的是,他是真的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了,眼看又快到立春这一天了,新县令却丝毫不提迎春仪式该如何操办的事情。
下人提醒他时,他只是淡淡地说道:“什么都不需要准备,到了那天,我自有安排,你们不用管。”
大家都不知道新县令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以往快到立春的时候,为了准备迎春仪式,所有人都忙得四脚朝天,可是这一年却安安静静。邻县的官员也听说了此事,纷纷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想看看这个整日和农民混在一起干农活儿的县老爷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到了立春这一天,新县令让人牵来一头耕牛,在牛身上套上农具,然后,他又让衙役找了一个竹筒放在地上,竹筒里装了一根鸡毛。
下人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样的仪式,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新县令回答道:“俗话说,立春时刻阳气升,你们少安毋躁,等下看着就知道了,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
说话间,竹筒里的鸡毛轻轻飘了出来。新县令用力挥舞手里的皮鞭,一声清脆的响声之后,耕牛慢慢拖着农具向前走。
新县令大喊一声:“迎春仪式开始了,春耕开始了!”
新县令一边喊,一边挥舞手里的皮鞭,耕牛听到鞭子声,不紧不慢地在田间犁地。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新县令安排的迎春仪式。
在新县令的治理下,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渐渐富足起来。后来,新县令被调走,老百姓们都很舍不得他,送了他一程又一程。
这就是“打春牛”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时候鞭打土牛,人们哄抢土牛碎片,到后来打真正的耕牛,都代表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打春牛象征着春耕的开始,饱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打春牛是什么风俗?打春牛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