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论衡》

《论衡》王充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共30卷,现存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论衡》书从宇宙观上反对这种见解,针锋相对的提出:

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由“气”这个物质性的元素出发,《论衡》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而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见丝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五谷不是上天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气”的“自然之化”。

《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

“天人感应”的“天”既造出了人,那么第二点就要降下帝王来统治人,因此就要把君权神化。他们提出了一种“符瑞”\”说,即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龙、麒麟、凤凰、雨露、嘉禾、芝草等等,称之谓帝王的“受命之符”。如:夏的祖先是其母吃了一种叫做“薏苡”的草生下的,汉高帝刘邦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东汉光武帝刘秀是生而室内有光等等。《论衡》书针对这种荒唐之言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龙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何则?异类殊性,情欲不相得也”(《论衡·奇怪》篇)。所以,要同类的东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不足相信。既然天、人、物三者不是同类,不能相合,那么与\”符瑞\”也就毫不相干了。

《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汉儒的“天人感应”说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统”观。如果统治者取得了这个“道统”,即奉天受命,并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太平。如果统治者没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变乱,新的统治者就取而代之,并把这个“道统”重新延续下去。这样,“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社会观和“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独特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种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就在于“同姓不再王”,世界上没有万世一系的帝王,但统治阶级的对万民的统治却是万古不变的。

《论衡》书对这种社会历史观持批判的态度。它认为社会治乱的原因是寓于其本身之中,而不在于“人君”的“德”、“道”;相反地,“人君”的贤不肖是由社会历史所决定的。“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论衡·治期》篇)。而自古而然的“一治一乱”同样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取决于“上天”或人的意志。

《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其承认客观物质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否定“天”和“人君”是历史发展的力量,否定“德”和“道”及“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点上来说是正确的。但其把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归结到“时”和“数”上,认为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量在起作用,否定了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之,《论衡》中的社会历史论述是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自然宿命论的社会历史观。《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书。

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论衡》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宗教等许多方面,基本精神为“疾虚妄,求实诚”,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

书中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说教。在认识论方面,强调“效验”、“证验”作为检验知识的可靠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反对盲目崇拜古人,迷信儒家经典。提出写作要有助于推行教化和匡正社会,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春秋》 《春秋》孔子 《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原为先秦各国史书的通称,又是鲁国史书的专称。今传《春秋》相传为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唐宋以后的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此书是大事记式的编年史,书中以鲁国的12位国君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凡2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曲、灾异等事,均有所记载,其内容证实可信。 此书记事极为简略,但体例严谨,文字省净,被后人推崇为“简而有法”的典范。甚至有人认为它在遣词造句中都寓有褒贬,并大力宣扬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对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九章》 《九章》屈原 ​《九章》,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约卒于前278年。 《九章》由《情惜》、《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组成。从作品内容看,各篇写作时间地点不一,今人从朱熹说,认为是后人辑录而成,“章”是“篇”的意思。有人疑《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非屈原所作,然无确证。 《惜诵》是“发愤以抒情之作”。其内容是写一心为国,忠言直谏,反遭谗被疏,蒙受打击迫害,陈志无门,进退两难的心境,极力表明自己的忠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神仙传》 《神仙传》葛洪 《神仙传》,志怪小说集,东晋葛洪所著,共10卷。葛洪,生于281年,卒于341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信奉道教。 作者自序称,此书是为了回答其弟子滕升于仙人有无的问题而作的:“秦大夫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撰又70余人,然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世之所闻者,犹千不得一者也。……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 书中所记仙人除容成公、彭祖两人与刘向《列仙传》重出外,其余都是补《列仙传》所无的。所录84人,充满金丹道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刘义庆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是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冯梦龙 三言的编者是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姑苏词奴、龙子犹、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年)被推举为贡土,后来逐渐升迁为福建寿宁知县,明朝灭亡时,相传他殉节而死。他以明末通俗文坛第一人而著称于世。三言中有的是他自己的创作,有的是改写而成。二拍的编者是凌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称为空观主人,浙江乌成人,历任上海县尉,代理知县等职,最后升任为征川通判。据传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逼近时,他吐血而亡,他也是明朝通俗文坛的创作大家。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论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