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李白的诗句和白发三千丈全诗。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 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 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这样, 这般。秋霜:指白发。 【鉴赏】 把一头白发连接起来,长度就有三千丈; 满怀的离愁,就像白发一样长。原诗是在极力描写离愁的深长。“白发三千丈” 除了用来形容深长的离愁以外,当人为情所苦,或为事业烦心时,也常用这句诗来形容内心深深的痛苦。“白发三千丈” 是李白的一种夸张手笔,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作为夸张笔法的典范。三千丈的白发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在艺术上是可以为人接受的,因为它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忧愁,而且,它的涵意,也比一般的意象,显得具体而富于形象。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内心愁苦 极深,头上平添白发。[例]当初我所景 仰的乌发如墨的教授,而今竟是一个白 头的老翁了,走过了多少坎坷的生活途 程,经受了多少痛苦磨难,缕缕银丝上, 凝聚着多少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 我 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李白的绝句:“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门瑞瑜《秋霜谱》) 二、前 两句常用作夸张的例子。[例]又如李 白的“白发三千丈,愁来似个长”,难道 “唯真实论”者可以跑出来质问作者“你 这不真实,我从来就没有看见人有白发 三千丈的。你这个说话是过分夸大到 失真了!”其实,这里的“白发三千丈”不 过是描写其忧愁的深度。(黄药眠《〈药 眠散文选〉自序》)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①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引发的愁思。 ②缘:因。个:如此,这样。 ③秋霜:白发。 【鉴赏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来比喻愁绪之长,说明愁思的深重,这是诗人奇想而出的名句。古人写愁的比喻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欣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诗人怀才不遇,愁生白发,揽镜自照,触目惊心。三、四句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痛切之语。镜中秋霜,即头上白发是因愁苦之深而生,诗人明知故问,用一“得”字贯穿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诗人写这首诗时,已年逾半百,但壮心不已,志向不泯,可人已衰老,怎能不加倍痛苦! 这首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抒发怀才不遇、老而无成的深沉感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2】 这首是一首反映愁思的抒情小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 思”呢?联系李白这一时期的生活的思想,联系《秋浦歌》组诗里的 其他诗作,就能明白。李白自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在梁宋、东鲁、 吴越等地漫游,已有十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唱出“寒歌宁戚 牛”、“泪满黑貂裘”(《秋浦歌》其七),借着宁戚、苏秦未遇时的遭 际,发出深深的感叹。诗人到处飘泊,生活无定,容易惹起羁旅客 愁,在秋浦也不例外,“猿声碎客心”(《秋浦歌》其十),“客愁不可 度”(《秋浦歌》其一),诗句敞露了诗人的心扉。这种种愁绪,积聚 愈久,郁结愈深,必然要寻机喷薄而出。该如何表现形容它们呢? 有人以山喻愁之重,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 终南,洞不可掇。”也有人以水喻愁之深,如李煜《虞美人》:“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李白却别出心裁,用极度 夸张的艺术手法写成奇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像江潮奔 涌,火山爆发一样,将内心积聚的愁绪一下子宣泄出来。这种出乎 常情、无人敢道也无人能道的诗意,真正将李白胸中的又深又重、 又强烈的愁绪表达得很透彻,成为千古名句,常在人口。自己头上 的白发,只有照了镜子才能看到,诗的三、四两句,就点明这个道 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本诗指白发,诗尾与开 端回环照应,语义看似重复,却加深一层,更含悲怆的色彩。这里 的诗眼就在一个“得”字上。深重的愁思,长长的白发,是从何处 “得”来的呢?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头上的白发,是被壮志未遂、 怀才难遇的痛苦煎熬出来的,是坎坷遭际的印记,是飘泊生涯的标 志,而他却说“何处得秋霜”?所以,这一句不是诘问句,完全是一 种愤懑,激切的语气,暗示了“愁思”的深刻社会意义,进一步申足 了首句“白发三千丈”的诗意,使人们感到首句的极度夸张是合情 合理的,是符合艺术真实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