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杜牧的诗句和商女不知亡国恨下一句。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处】唐·杜牧《泊秦淮》 【意思】六朝虽早已亡国,但是,在酒店里卖唱的女子,却仍然不知亡国的遗恨;还是和以前一样地唱着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的曲子。 “秦淮”是河名,在金陵桃叶渡,附近为六朝时代最繁华的地方。 “后庭花”是六朝陈后主宫人所唱的“玉树后庭花”的曲名。 这是作者夜泊秦淮时,见景伤情的感慨诗句。 诗句借商女的无知来谴责陈后主的醉生梦死,婉曲隐折地写伤时感世的忧患意识。“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宜为千古绝唱。 【意思2】 商女: 卖唱的歌女。后庭花: 即 《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声音淫靡,后人便把它看作亡国之音。句意: 歌女们不懂得亡国之恨,隔着秦淮河还在唱着 《玉树后庭花》 这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人谴责醉生梦死的封建统治阶级,于委婉曲折的诗句之中含有尖锐的讽刺。 唐杜牧 《泊秦淮》 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 《樊川诗集注》四卷273页) 明杨慎 《升庵诗话》 卷一○: “ 《后庭花》,陈后主之所作也,主与倖臣各制歌词,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耽嗜歌曲,以至于亡乱。世代虽异,声音犹存,故诗人怀古,皆有犹唱犹吹之句。呜呼,声音之入人深矣。” 俞陛云《诗境浅说》 续编: “以商女之明慧善歌而亦如无知之木石,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堪重听耳。” 【全诗】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鉴赏1】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流经南京入长江。后庭花,乐曲名,它是南朝时陈的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陈后主每天同宠臣、嫔妃饮酒作乐,政治腐败,终于为隋所灭。故后人将此曲看成是亡国之音。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首句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诗人选取“烟”、“水”、“月”、“沙”几种景物,描绘出秦淮河幽静迷人的夜色,渲染了一种凄清暗淡的气氛。次句扣题“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末二句是诗人夜泊秦淮时的所闻所感。诗人听到秦淮河畔的歌女(“商女”)在为人演唱《后庭花》,想到了陈后主的灭亡,不禁生发出深沉的悲愤与无限的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二句,以凝炼含蓄的语言,抒发了对晚唐统治阶级只顾个人享乐、不管国家安危的不满,对唐代将要步亡陈后尘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全诗鉴赏2】 秦淮河,流经建康(今南京),这是六朝建都的地方。唐时称金陵,虽然不是国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仍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秦淮河就是这个繁华都市的的一颗明珠,更是人们游冶胜地。诗人在一个月色朦朦的夜里,船泊秦淮河,即景生情,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绝句。 诗的首句以互文的修辞法,写出了一幅迷茫朦胧的画面:江面上一片轻烟弥漫,月色朦胧,银白色的沙滩,湛蓝湛蓝的江面,华灯初上的两岸,全都笼罩在迷茫的烟霭和惨淡朦胧的月色之中,连江水也带着令人凄怆的寒意。这是纯然写景吗?自然不是。这幅景色抹上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色彩,它也是在写情,写诗人当时黯然伤神之情。本来此情此景,秦淮河的月色景致,应该说是相当美丽的:一片笙歌,桨声灯影,配上清幽的月色,该是多美的夜啊。可是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却无心欣赏,因为担忧国家时局,觉得前途渺茫,反而触目凄清。因而觉得烟也朦胧,月也朦胧,水也朦胧,沙滩也朦胧……到处是迷茫、到处是令人感伤怅惘的黯淡色彩。景,被诗人忧伤的感情色彩笼罩住了。第二句按叙事顺序应该在第一句之前,“夜泊秦淮”才看见那一片迷朦的景象。但是诗人为了突出当前对景色的感受,给整首诗创造气氛,就象绘画时先抹上底色,创作歌曲时先定下基调一样,因而在叙事顺序上作了颠倒。这样第二句的“夜泊秦淮”就成了第一句的补充,也就是说“夜泊秦淮”才得到了前面的感受。而第二句的“近酒家”又开启了后两句的描写。“酒家”是达官贵人游冶之地,歌妓多在“酒家”为达官贵人们演唱。所以“近酒家”才能听到“商女”的“唱”。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在艺术结构上的缜密。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就是首句写景所表露的忧伤感情的原因。《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是陈朝亡国君主陈叔宝所作,曲调柔靡,内容淫冶,历来认为是典型的亡国之音。国家将亡而不知悲痛,在一片表面繁华的景象中,竟然还唱着那典型的亡国靡靡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的忧伤、批判。诗人批判谁呢?是那位唱歌的“商女”吗?显然不是,如果没有那班在酒楼花天酒地、听着淫调荡调的贵族大官们,那得有“商女”的歌唱呢?所以正是这班贵族大官们不知亡国恨,他们醉生梦死,弄得政治腐败,国家将亡。只不过是诗意转折了一层,不那么外露罢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