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普知识:电池是怎么发明的?【生活科学:电池小知识】

电池是怎么发明的?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电池,包括电瓶车,汽车,电视机遥控器,玩具等,都是离不开电池的,那么电池是怎么发明的呢?今天就由童乐福儿童网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解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适合年龄:6岁以上难易程度:中级

人们对获得持续而稳定的电流的需求,促使电池被发明出来。而有意思的是,电池的发明竟是源于一次青蛙的解剖实验。

18世纪80年代,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一次做青蛙解剖时,两手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他在无意中碰到了青蛙的大腿,而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如同受到电流的刺激一般,若是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青蛙就没有这种反应。伽伐尼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动物躯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电,他将其称为“生物电”。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在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生物电”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青蛙的肌肉能产生电流,很有可能是肌肉中某种液体在起作用。1799年,伏特将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放到盐水中,他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于是伏特准备了大量的锌片和银片,并在它们之间垫上了浸透盐水的绒布,当他用手去触摸两端时,能感觉到明显的电流刺激。伏特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一伏特电堆,而“伏特电堆”其实就是个串联的电池组。

科普知识拓展:怎样选购电池?

购买电池时,要选择有“国家免检”“中国名牌”等名牌标志的产品,这些产品有质量保障;要注意查看电池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新电池性能较好;要选购外观整洁干净、无漏液迹象的电池;由于电池中的汞对环境有害,为了保护环境,应选用商标上标有“无汞”“0%汞”“不添加汞”字样的电池。

童乐福儿童网提示:同学们通过【电池是怎么发明的?和怎样选购电池】的学习,了解了电池是怎么发明的,以及在今后的日子里如何选购合适的电池。

相关推荐文章:少儿科普知识:为什么筷子放入水中会“折”呢?【生活科学:光的折射】 为什么筷子放入水中会“折”呢?如果将筷子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看到筷子像是折了一般,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童乐福儿童网小编带同学们一起了解这个光的折射的生活科学小知识。 ​​​ 适合年龄:6岁以上 难易程度:中级 其实,筷子并没有真的折了,只不过是光的折射现象让我们产生了错觉。光线具有在同一物质中沿着直线传播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在两种物质的分界处会发生倾斜。水和空气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当水中的那部分筷子反射的光线到达水面时就会发生偏斜,看上去就如同折了一样。 既然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会…少儿科普知识:为什么放在兜里的耳机线总是缠绕在一起?【生活科学】 为什么放在兜里的耳机线总是缠绕在一起?我们平常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将耳机线放入衣兜里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耳机线就又变成乱糟糟的一团,这是为什么呢? ​​​​ 适合年龄:6岁以上 难易程度:中级 原来,耳机线是包裹着热塑料弹性材料的金属丝,同时,其长度和宽度的比例也很失调,令其很容易被弯曲。再加上橡胶套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围绕中轴(金属丝)的扭转。因此,这就会造成耳机线在结构上至少有三个维度发生不稳定,即左右弯曲、前后弯曲和围绕中轴的扭转。 如果我们将耳机线塞入衣兜,它就会随着身体的摇晃而不停地运动,在受到衣服…少儿科普知识:白炽灯的灯泡为何要设计成鸭梨状?【生活科学:白炽灯工作原理】 白炽灯的灯泡为何要设计成鸭梨状?估计好多同学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吧,今天就让童乐福儿童网为同学们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家中常用的白炽灯的灯泡,其形状就像一个鸭梨。人们为何要将其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呢?是为了美观,还是想增大照明面积呢? ​​​​​​​​​​​​ 适合年龄:6岁以上 难易程度:中级 白炽灯的灯泡中盘旋着一圈很细的钨丝,当通电后钨丝会发热,温度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2500℃以上,高温令钨丝因炽热而产生光亮,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鸟丝的熔点为3410℃,但在高温下,一部分钨丝的微粒会跑出来,并沉淀在灯泡的内壁上。…少儿科普知识:为什么煤油灯要有灯芯儿才能点着?【生活科学:煤油灯图片知识科普】 为什么煤油灯要有灯芯儿才能点着?估计好多同学都没有见过煤油灯长啥样子了,但是见过的孩子们都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煤油灯要有灯芯儿才能点着?那么,今天就由童乐福儿童网小编带同学走进煤油灯的世界里。 ​​​​​​​​​​​​​ 适合年龄:6岁以上 难易程度:中级 在电灯普及之前,煤油灯较为常见。遇到停电时,人们会用煤油灯来照明。有时人们想将煤油灯挑亮一些,就会用细木棍将灯芯往外拨,煤油灯就会亮很多。汽油就算是没有灯芯也能点燃,但煤油却不行。煤油灯必须有灯芯才能被点燃,这是为什么呢? 汽油之所以易燃,是因为汽油属于轻油,易…少儿科普知识:温水比冷水结冰更快吗?【生活科学:水的知识】 温水比冷水结冰更快吗?今天就由童乐福儿童网为同学们解读这个水的知识点。 ​​​​​​​​​​​​​​​​ 适合年龄:6岁以上 难易程度:中级 1969年的夏天,一位名叫艾拉斯托·穆宾巴的科学家想自己做冰激凌吃,于是他将由牛奶和糖水等物质混合成的温热液体放入了冰箱的冷冻室。令他感到惊奇的是,这次结冰的速度比冷水结冰的速度快,他在短时间内就吃到了冰激凌。艾拉斯托·穆宾巴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着手研究,后来写了很多的研究报告,这一现象也被科学界最终定为“穆宾巴效应”。 目前对这一现象最普遍的解释为“温差理论”。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少儿科普知识:电池是怎么发明的?【生活科学:电池小知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