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观沧海》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本文分享和观沧海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曹操《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代末年,主荒政谬,外戚、中宦擅权,纲纪崩坏,国运危殆。黄巾大起义被镇压以后,军阀割据,强梁跋扈,互相攻伐不已。世积离乱,民难堪命。曹操以庶族地主阶级的代表雄才崛起,他蒿目时艰,忧时悯乱,欲解民于倒悬。《三国志·武帝纪》称他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身亲介胄,御军多年,终于翦灭群雄,统一了北方。《魏志·荀或传》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由于他延揽俊彦,吐握怀贤,文坛出现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官渡之战,曹操以弱击强,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建安十二年 (207),他采纳谋士郭嘉的建议,力排众议,决计挟破袁绍后的余威,趁势讨平袁氏二子袁尚、袁熙,北征与二袁勾结数度入塞侵扰的三郡乌桓,以解后患。此次征讨,履危蹈险、堑土堙谷,艰难非常。这首《观沧海》即是北征乌桓得胜班师途中所作 (一说归后作)。此时的曹公,已是位居骑虎,势近粘天,可谓“挟天子以令诸侯”。面对眼前汪洋浩淼的大海,伫立山峰,可以想见,此时曹操胸中涌动的将是何等汹涌澎湃的思潮: 北方群雄已被芟除削平,只有南方的孙权、刘备尚未归附帖服。下一步将是挥戈南下,实现统一中国的金石之功……。

这首《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或一解),袭用的是汉乐府旧题,出以新意,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写作的创新精神。《步出夏门行》在汉乐府中原是慨叹人生无常或记游仙得道之趣的曲调,到了曹操手里,“但取声调之谐,不必词义之合”,他不受拘挛,另铸新辞,用来抒写人生的经历与抱负,把北征乌桓的时事见闻摄于笔下。并且大胆革新,变《步出夏门行》原来的五言体为四言,写成一组四言四解、前有艳辞的大曲。《观沧海》即是组诗的第一章 (又称一解),全诗一艳四解,既可独立成章,又同隶同一题旨,意脉较为连贯,合成组诗,可视为我国文学史上文人独立创作组诗的肇始。艳,是乐曲的序奏或引子,多见于汉乐府的大曲。解,即章节,是乐府歌咏时配合音乐旋律而划分的层次或段落。曹操的这组诗,“依前曲做新歌”,堪称独特而成功的尝试,正如沈德潜所说:“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

《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我国山水诗的开山之作。且看其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的开头两句起笔点题,叙写诗人登临碣石山,居高临下,俯瞰大海,实为下面的指事造怀张本。碣石,即碣石山,其名始见于《禹贡》。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偏西十里,周围数十里,屹然特立于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中。《说文》:“碣,特立之石也”。此山自秦皇汉武以来,直至北朝历代帝王东巡时经常登临。但古人有碣石沦海之说,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尽管郦道元仅说碣石山为海水所侵,脱离了陆地,“立于巨海之中”,并未明言已不存在,但清代的胡渭在《禹贡锥指》中却据此悬揣,妄加私臆,创为碣石山沦海之说。其后杨守敬著《水经注疏》,画《水经注图》、《历代舆地》,均因袭胡说,后世不察,致使讹讹相传。事实并非如是。其实,郦道元所说的仅是孤悬海中的一块碣石,它是碣石山前平陆上散布的许多露于地面的余脉,有一条石脉断续相延长达数十里,一直伸展到海边一块特大的柱状石,被目为“碣石”。随着地貌的变化,海水大规模后退,这块碣石因河海沉积物埋没而消失,不是沦于海,而是没于陆。而碣石山则一直屹立在渤海北岸,谭其骧在《长水集·碣石考》中对此言之颇详,可参看。曹操在《观沧海》中所描写的,正是碣石山。诗的第三、四两句转入摹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白描笔法,粗线勾勒,绘制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洪波包容万物的壮阔图景。微风吹拂,万顷海水荡漾生波,在那一望无垠的浩瀚大海之中,只有诗人脚下的岛屿高耸屹立。这是略貌取神,从大处着墨,极写汪洋浩淼、横无际涯的大海全貌。紧接着,转写岛上景物:“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映入诗人眼帘的,是繁荣茂盛、苍翠葱茏的草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四句连读,可以体味出诗人采取的是虚实相济的手法,以实笔写山岛草木的曳绿摇苍,于虚处衬托出大海的雄浑博大。静中蕴动,给人以生机盎然勃发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静转动,写大海的另一番景象。一阵萧瑟的秋风,催动了滔天的波澜,不禁令人忆起“江上波浪兼天涌”的诗句。大海蕴含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呵! 这里的“秋风”与“洪波”不仅是写景,也是在抒情。下面的四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日月之中,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极目远眺,水天相接,浑然一片,激引起诗人飞驰奇想,落想天外,展现出一种气势磅礴、雄奇瑰丽的境界: 东升西落经天运行的日月,似乎从大海中出没,天空中耿耿的繁星,似乎从汹涌的波涛中涌出,横贯苍穹的璀璨银河,首尾垂向大海,犹如从海底发源,整个宇宙都被大海吐纳包容,大海是何等高远辽阔! 气魄是何等深沉宏大! 这两句采用动静相生的笔法,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写其动; 后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其静。明白如话,而擅奇千古。以上是诗人岛上伫立所亲见,曹操尚有一篇《沧海赋》 (见《文选·吴都赋》刘逵注),全文已佚,仅存一句“览岛屿之所有”,正可作此诗注脚。诗人胸中如千驷驱驰,藻思飙发,极写大海的苍茫雄浑,赋予大海以生命、以性格,通过对大海笼涵万象、吞吐宇宙的壮丽景象的描绘,恰恰抒发了他身经碣石、面对沧海而心怀天下的广阔襟抱,从而烘托出诗人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诗中最后两句以咏叹作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于激越处戛然收煞,如裂石穿云,余音不歇,令人激奋不已。全诗通篇景语,貌似写景,实则抒情。正所谓句句写景,句句关情。全诗的审美主、客体连结胶着,妙合无垠,洋溢着一种浩乎沛然之气,有阳刚之美,不愧为咏物与抒情结合的楷模。钟惺评此诗:“直写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古诗归》) 敖陶孙《臞翁诗评》褒赞诗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堪称有识之论。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有三的暮年,老树劲枝着新花,“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沈德潜语),创作出如此横空出世的诗篇,绝唱高踪,久无嗣响,真可谓前无古人,后亦未睹来者。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 中曾认为,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其辞有所本:“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因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陂。’扬雄《校猎》云: ‘出入日月,天与地沓。’然觉扬语奇,武帝语壮。又‘月生西陂’语有何致,而马融复袭之?”其实,这正说明曹操有善于熔铸点化,不袭故主常的功夫。司马相如、马融、扬雄之辈是绝难与曹操此诗的独创性比并争驰的。

曹操其人,在历史上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就这首 《观沧海》而言,称得上凌跨百代,无其等匹,它以奇葩独逞的馨香点染着历代诗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曹操《观沧海》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赞 (6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