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翦
拼音:jiǎn
人口:约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000 位。位于冰姓 之后,觉姓 之前。
翦姓 百家姓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最新10002018年无2014年无2013年无2007年无2006年无1995年无1987年无1982年无明朝无元朝无宋朝无北宋无翦姓 起源
翦姓主要源自:姬姓。
翦姓翦姓起源一
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信仰佛教的西域哈密,宋时为西域望族。元太祖(应为元世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屡从征伐。有哈勒者,尝从太祖征西夏部落,屡战克捷,以军功封折冲将军。自是族属东徙,世仕元代,是为翦氏先世东徙之始。明兴,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八十勇武有韬略,屡著战功,太祖嘉之,以其翦除寇盗,赐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是为翦氏得姓之始。洪武五年,太祖封八士为荆襄都督、镇南定国将军,加太子太保衔,命其镇守辰常一带。是年,湖广辰州四十九洞及九溪卫、水坪、散毛、菉溪等蛮夷,连结作乱,侵掠旁郡。八士奉旨讨之,凡克四十八洞。后又攻铜鼓、五开、曹滴、腾浪、笃美、洪州、古州等蛮,平之。洪武十四年五月,武溪蛮复叛,八士又奉旨进讨。诸蛮望见‘翦’字旌旗,皆窜逃无迹。自是诸蛮慑服而五溪以安。洪武十六年,论平蛮功,晋封八士为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洪武二十二年,卒于军,奉旨敕葬常德关外黄龙冈。是为翦氏南迁湖广之始。八士有子曰拜著,原任荆襄都督府总兵,自幼随父征讨,习于攻战。八士卒,拜著袭其官。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旨讨五开、曹滴诸洞蛮,平之。洪武二十二年,又奉旨进讨云贵诸蛮,屡奏虏功。论功晋封靖边将军,加太子太傅衔,诰授光禄大夫。其后亦卒于军。奉旨仍葬常德东关外黄龙冈。朝廷以八士父子,平蛮有功;又念其同死边疆,乃命子孙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仍率‘翦旗营’营兵,屯田常德桃源,戍守武陵。并敕建‘建功楼’于桃源陬市屯戍之地,以昭忠烈。拜著生二子,长曰常蒲,次曰常黎。拜著卒,常蒲袭职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常蒲旋辞官北归西域回部。八士之副将,亦多随从回籍。惟常黎乐常桃山水,遂家焉。自是翦氏之族,或在夷狄,或在中国,而常黎者,实为湖广翦氏之始祖。常黎生原狄,原狄生成,成生祥,祥生锭,仍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锭生柯,改授洞庭守备。自常黎以后五世诰敕盈馆,棨戟临门,赫然为世禄之家。以后失其官爵,遂为黎庶。自前明迄今,子孙繁衍。分居湖广、广西等地,或力田为农,或服贾为商,皆聚族而居。
1950年夏,赛福鼎来北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议,闭幕那天,毛泽东一直把他带到自己的家里。在谈到新疆问题、维吾尔族为国家的统一作出过重大贡献时,毛泽东说:“你知道翦伯赞吗?”他仿佛想起什么,没等回答,又说:“他是北大的教授,是你们维吾尔人。他的家在湖南桃源县,但祖籍是新疆。”“什么时候迁居湖南的?”“明朝初年。”“他的名字好像很特别。”赛福鼎说。“是的,他的名字不像一般维吾尔族那样本名加父名,他是有姓的。‘翦’就是姓,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的。”接着,毛泽东讲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他说:“明朝初年,湖南常德和湘西一带土司发生叛乱,新疆维吾尔有一位勇武善战的将军,叫哈八十,朱元璋就命他率领一支由维族和回族组成的军队前去平叛。这支军队不仅平息了常德、湘西的叛乱,而且平息了贵州、云南等地的叛乱,为明朝南方的安定立了大功。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封哈八十为‘镇南定国将军’,赐姓‘翦’,意为‘翦除祸患有功’,又在常德赐封土地,哈八十的后代就在这块御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下来了,翦伯赞就是那位哈将军的后裔。”“他们是不是已有了很大变化?”赛福鼎问。“尽管他们的语言变了,但从他们的习俗、服饰等仍可以找到维族的特征。有机会你可以去那里看看。”毛泽东向赛福鼎建议说。(揣振乎著《万方乐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页)
“他为什么姓诸葛?”
1951年年底,毛泽东沿津浦铁路南下视察,车到济南,在火车上召见济南市委书记、市长谷牧。他对济南市的工作给予肯定后,接着就话题一转,天南海北,上下古今地谈了起来。毛泽东问:“诸葛亮是哪里人?”谷牧答:“祖上是山东临沂人,后来移居湖北襄阳。”“他为什么姓诸葛?”谷被问住了。毛泽东说:“你读过陈寿的《三国志》吗?《诸葛瑾传》里头有个注,说明孔明的先世本姓葛,原籍诸城,后来移居阳都(即临沂,治所在今沂南县)。当地葛氏是大族,排外性强。孔明的先人因本祖来自诸城,故自姓诸葛,以别于当时葛姓。后代相沿,就姓了诸葛。”(《党史信息报》2002年10月16日)
“你知道为什么叫闻喜?”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听取陶鲁笳汇报山西地区缺水,有引黄河水入汾河的设想时,他又问:“你们山西有个闻喜县,你知道为什么叫闻喜?”陶鲁笳说不知道。他说:“汉武帝乘楼船到了这里,正好传来在南越(即现在的越南)打了大胜仗的捷报,汉武帝就给这地方起名为闻喜。汉武帝那时就能坐楼船在汾河上行驶,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泽东》,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5页)
翦姓翦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翦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翦蠹氏,亦称翦虫氏、剪虫氏,亦简称剪氏、翦氏,为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职,隶属秋官所辖,专职负责翦除农业、林业、家居害虫。这在典籍《周礼·秋官·剪氏注》中有注释:“翦,断灭之言也。”在古代,“剪”、“翦”二字通假互用,都有截断、灭杀之义,“翦”比“剪”更彻底、更无情、更残暴。这在典籍《玉篇》中也有记载:“翦,俗作剪。”翦氏属下设置下士一名,史一名,徒两名。由于剪翦氏属于经验型官职,因此多为世袭。为了帮助各国消灭害虫,周定王姬瑜在执政的第十年(公元前597年)还将经验丰富的翦氏分赠给各诸侯,这个事件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记载:“王将其翦以赐诸侯。”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亦仿周制,设置有翦蠹中士(翦虫中士)之职,属正二命官阶(正八品),下设翦蠹下士(翦虫下士)等附属官员,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
在翦蠹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翦氏、剪氏、蠹氏、虫氏等,与剪氏一样,皆世代相传至今,其翦氏史称正宗。
翦姓翦姓起源三
源于佛教回鹘族,出自明朝时期佛教回鹘族将领哈常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明有剪成,曾任卫千户。”剪成,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受明太祖朱元璋调遣率军南下、时任常德指挥使的佛教回鹘族将领哈勒·八十的后裔。传说,因哈勒·八十守边有功,剪除了许多前朝敌对势力,因此明太祖赐他姓氏为‘剪’,并改“八十”为“八士”,还封给他湖南桃源县良田一千一百七十亩,此后称剪八士,世代定居桃源,繁衍后代。经湖南省图书馆研究推断,实际上,剪氏是哈勒·八十的后代哈常黎以居住地名称改为剪氏。其兄长哈常蒲依然称哈氏,后返回新疆原籍(今新疆库尔勒),“惟常黎乐常桃山水,遂家焉”。桃源县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特别是桃花源,因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文意幽深奥美,引多少墨客骚人寻求其处,吟诗作赋。哈常黎忘情于桃源山水,寻幽探胜,始居桃源邹溪,即后来的左千户所驻地。邹溪临沅江,溯江而上,船行三十余公里,就到了桃花溪,与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今湖南剪市)。剪刀溪,是因为有两条溪流于此合流入沅江,溪流分岔似剪刀,故名。哈常黎到了风景如画的剪刀溪,流连忘返,筑庐于此。为了更好地融汇到当地的人文环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决心,于是改哈氏为剪氏。以邑为氏,乃取氏的通例。该支哈姓翦氏初为剪氏,传说其族后因以“剪”作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为“剪”的正字“翦”,到现在为止,湖南还有些地方“翦”、“剪”皆作为姓氏通用字,如在华容县就如是。该支翦在何时改“剪”为翦?湖南省图书馆的学者认为,最早也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后,因为在清道光三年的《桃源县志》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还是“剪八士”、“剪败著”等,其中的“剪败著”也因为“败”字不雅,改记为“剪拜著”。
翦姓 分布
子孙墓碑排位
翦氏是一个多源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六十七位,与剪氏一样,翦氏以范阳、长沙为郡望。
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桃源县枫树维回乡与青林回维乡以及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和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其始祖哈八士来自当时信仰佛教的新疆哈密石桥河,因帮明朝驱剿南方的蛮族入侵有功,被明太祖钦赐“翦”姓,封镇南将军,奉命驻守常德,后人也就此安居下来,成为中国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回维村里的维族风情极浓,每年的开斋、古尔邦和圣纪三大节日时前往清真寺做礼拜。最有意思的是,谁能想到,在远距新疆数千公里的内地,竟也能领略到纯正维族人的生活习俗。而其余翦姓都是由此移居出去。
今北京市,天津市,湖南邵阳、益阳、张家界、龙山、华容,河南长葛尹家堂,河南临颍张庄,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台湾省台北县、高雄市左营区,重庆酉阳等地,均有翦氏族人分布。
民国末年,翦凝宏、翦震世、翦清廉、翦万君迁台湾。至今全国翦氏总人口8066人(1996年)。
桑植翦氏:清同治年间自桃源热水坑迁桑植竹叶坪甄家峪。后人分布在竹叶坪、谷罗山两地。
河南翦氏:河南省长葛市老城镇尹家堂维吾尔族(翦氏)之祖翦崇夷,是翦八士的八代四房梅公之曾孙,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定居河南长葛。至今三百余年,已繁衍十五代维吾尔族的翦氏家族700余人。1998年11月8日,他们在迷失300多年之后,重新回归祖先的民族和宗教(伊斯兰)。
翦姓 郡望
长沙郡:周朝时期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国灭楚国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西汉改郡为长沙国,并筑城。东汉仍改回为郡。隋朝初期废黜,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明、清两朝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时期,长沙历经了国、郡、州、府、厅治。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翦姓 堂号
范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幽州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
翦姓 姓氏源流
一、翦j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围场、景县,山西之朔州,湖南之新邵,福建之宁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维吾尔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亦载。《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称:“同‘煎’字。”不知其所本。明代有翦成;现代有翦伯赞,维吾尔族历史学家。
二、翦
翦姓分布:湖南桃源、常德、湘潭、上海嘉定、台湾桃园、台北、贵州等地均有此姓。
翦姓起源:见《中华姓府》。或系湘黔地区少数民族姓之汉译。湖南桃源维吾尔族所采用之汉字姓。
翦姓名人:
翦伯赞,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近代史学家。
翦姓 历史名人
翦姓古代名人
翦八士元末明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是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一位名将,名字叫哈勒,先祖来自当时信仰佛教的哈密地区。哈勒曾当过西辽的高昌都督,后追随铁木真,浴血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折冲将军,后代世袭官职。到了元代末年时,哈勒后裔哈勒八十出任燕京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军区司令员)。14世纪中叶,元代灭亡后,哈勒八十被明太祖朱元璋起用,成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干将。由于在征战中,开疆扩土,功勋突出,朱元璋赐姓“翦”,改名字八十为八士,哈勒八十从此叫翦八士。同时,朱元璋将义女吐叶公主(大将邓愈之女)赐给翦八士为妻,取名朱氏夫人。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晋封翦八士为镇南定国将军,授职荆襄都督府都督,镇守湖广辰常一带,威镇两广。1388年,翦八士与另一名将沐英出征云南时,同时捐躯沙场,葬于湖南常德东关外黄龙岗,从此,翦氏家族世代定居湖南桃源县。哈勒八十墓地有墓碑,对哈勒八十生平做了介绍,碑文大致如下:哈勒八十,字周有,原籍新疆佛教回鹘哈密人。先明勋著燕京,官拜京都总兵。从明太祖征讨,屡建奇功。后又征剿云、贵等处叛寇,旋师复命。太祖天颜有喜,以为翦除方寇,定国良臣,赐姓曰翦。公,原名八十,太祖御笔亲更八十曰八士,晋封镇南定国将军。洪武十六年春,加封太子太保,诰授光禄大夫。洪武十八年,征云贵等地,凯旋复命。洪武二十一年终于疆场。翦八士之子翦拜著也是一个虎将,在平定一次叛乱获胜回来时,却不幸掉进陷阱身亡,和他父亲葬在了一起。
翦如琰清朝,湖南桃源人,湖广督标中营千总,禁烟抗英民族英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任湖广督标中营千总的翦如琰正留守在虎门,其妻张氏和儿子翦嵩芬(庠生)全部也在虎门。当时翦如琰负责虎门炮台副指挥(即监军),就在英国军舰包围虎门的紧急时刻。翦如琰带领虎门守卫将士经过17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击退了英国舰艇的数十次进攻。他在炮台上向将士们高呼:“有我如琰活一天,英军就莫想前进一步!”此时的如琰千总,已60多岁,他拖着沉重的身体,在硝烟弥漫的炮台上同敌人对峙。粮食、水、弹药供应不上,翦如琰就命令卫队承担送粮、供水、补充军火的任务。此时,英军调集了全部战舰一齐向我方阵地开炮,我方土炮失去战斗力,已多处受伤的翦如琰倒下了,守台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在翦如琰的影响下,身为蓝翎知县的翦山学,烧毁了英国不少鸦片,先后处置了何彪、罗保德等10名为英国鸦片寻找销路的地痞黑贩,为祖国人民立下功勋。
翦姓近代名人
翦去病(1896—1928),化名陈一贯,名敦堃,又名遂如,湖南桃源人。1920年任湖南劳工评议员,1922年后,任湖南劳工会驻沪办事处宣传委员,《劳工周刊》主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同年12月当选总工会秘书长。其妻王月贞,又名王悦贞,湖南常德人,1922年入党,曾任湘阴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湘阴县特别法庭庭长,有“女县长”之称。1928年5月,由于叛徒的出卖,翦敦堃、王月贞夫妇在长沙被捕。“敬日事变”时他俩被押回常德,没过几天,就相继英勇就义于常德市的泮池街。临刑前翦敦堃高呼口号:“今天杀了我翦敦堃,廿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就义时,他们夫妇分别为32岁、23岁。
翦奎午(1847-1949),湖南桃源人,派名万效,又名逢吉,字奎午,翦伯赞之父,教育家。幼年游泮,翌年补禀,后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今湖南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加入同盟会,思想一贯倾向革命,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曾出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今常德市一中)第一任校长,并执教数学,桃李满天下,中共领导人中,即有滕代远、袁任远、张唯一、粟裕、廖汉生等,均属其得意门生。1937年夏,出资与龙湛岑创办湖南省私立渔父中学(今常德市五中),以纪念宋教仁。解放后,郭沫若曾为其墓碑亲题“数学专家翦奎午之墓,沫若敬挽”的碑铭。
翦盖南(18821213-196139),湖南桃源人,教育家。22岁考入县立初级师范肄业月余,升考常德官立中学,以最优等头名毕业。调京复试,位列最优等,奖给师范科举人,加内阁中书衔。民国元年,与宋教仁、谭延闿、黎元洪、蒋翊武诸公创办民国江汉大学于武昌,任斋务理事长,不上三月,辞职返湘。民国二年,受聘甲等工业学校(今湖南大学)物理学讲授,兼德能、瀚德两女校英文教员。民国二年下期任湖南高等师范监学,兼高师附中物理教员。民国三年上期,任湖南高等工业学校监学,下期兼英文助教,翻译书籍,民国四年,由教育部保送考取第四届县知事,签分甘肃,因交通不便,未能赴省报到,留湘听用。民国五年,任湖南财政厅清理委员兼第十区捐募公债委员。民国六年,任桑植禁烟坐办,民国七年至九年,任靖国联军湖南第三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民国十二年任桃源杂税局文书,十四年任常澧警备司令部卫队营书记,十五年任湘西招抚使署秘书,十九年复任常澧警备司令部二等书记,廿一年冬至廿三年任常德县公安局第三分局局长。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任常德清真小学董事长,三十七年冬受聘常德人力车业职业工会书记,创办力役车业合作社,1954年被选为桃源县政协委员,1961年3月9日(农历正月十七)病逝,享年79岁。
翦质辅(1893813-195159),湖南常德人,派名敦文,实业家。民国时期,其开办的翦质记油盐米号,为常德著名商号,十二大庄客之一。1918年创办“国民小学”,1921年异地改建为“常德清真私立务本小学”,免收学费,使回、汉贫苦子弟有了入学的机会。1931、1933年两次遭洪水冲垮,修复后又于1939年被日本飞机轰炸烧毁,当时该校的校歌是“阳山毓秀,玉带凌霄,英气壮东郊。莘莘学子,总角垂髫,联席共冶陶。学科研究,经典推敲,昌明兮吾教。义勇勤朴,穆民素照,勖勉兮吾曹。”1931年,与李仁山大阿訇在常德清真古寺创办了全省第一所伊斯兰师范学校,招收桃源、益阳、邵阳及常德等地学生60多名,一律实施免费就读,1933年,校舍被洪水冲毁而停办。资助李仁山、张春山阿訇合编出版的12册《回文读本》,在全国风行一时,先后再版九次,印数达一万余册。1934年6月18日,当选为中华回回教公会常德分会理事长。由于其兴办教育、乐善好施、接济贫困、振兴宗教等等优良品格,在常德回民与工商界中都有很高的名望。1946年,担任常德粮食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同情革命,不仅把获悉的敌特破坏革命的消息转告中共回民支部负责人,而且腾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办公。其长子翦万松是中共回民支部地下党员,次子翦万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是个进步青年。常德回民支部地下党员王泽民,利用回民青年会总干事的公开身份,与翦万松、翦万民结成好朋友,王经常到翦家串门,主动与翦质辅接触、交谈,取得了他的信任。翦氏一家对共产党有了较高的认识,在常德临近解放时,为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一次,启明镇(今城东街道办事处)镇长向国民党县党部密报清真小学有共产党嫌疑分子活动,县党部准备抓捕王泽民等人,翦质辅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通知了王泽民等人,使其躲过了国民党警察与特务的迫害。随后,他将自己的住房让出一部分供回民支部成员居住和活动。当湘西工委书记方用办公和居住地存在危险时,他们又毫不犹豫地住到乡下,把住宅让出来供方用和湘西工委机关使用。他家里有单独的庭院,二层楼房,而且有电话机,这在当时是较稀罕的,长沙和外县来联系工作的地下党员,隐蔽在这所“高门大户”内,实在是又安全,又不露痕迹。常德临近解放时,东门外一带的回族贫民生活困难,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地下党为了安定民心,找翦氏协商解决。鉴于当时市面上食盐紧张,盐价很高,他们当即无偿献出自家仓库里的10袋近2000斤食盐分给各户贫民卖盐买米,度过难关。1949年7月,解放军进驻常德城后,无米可买,征粮一时也来不及,军粮成了大问题,而这时能最快换来大米的不是金条,而是食盐。翦氏父子得知此情况后,再次献出自家仓库里的数千斤食盐,换成大米后解了军粮的燃眉之急。其女儿翦清廉1942年嫁给定中明阿訇,后随夫君出任外交官,迁往台湾。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派名象时,笔名林宇、林零、商辛、饯肃端、农畴、陈思遗、太史简等。1903年入私塾启蒙,次年转入清真小学,1908年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10年入常德中学预科,1912年升入本科,1916年毕业后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月余,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在母校常德中学任英语教员。1924年夏,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经济,1926年回国后,投身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研究历史,1929年后参与覃振等的反蒋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发起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后任《中苏文化》副总编,从事统战工作。并撰写《中国史纲》。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上海和香港从事统战和宣传工作。建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要》、《历史问题论丛》。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翦伯赞投身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历史。“九·一八事变”后,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翦伯赞写了大量的著作,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揭露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阴谋和分裂倒退活动。1940年起,翦伯赞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重庆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进行抗战斗争。在这艰苦的岁月中,翦伯赞以极大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二辑等上百万字的重要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翦伯赞按照周恩来的部署,在南京、上海和香港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热情支持各地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翦伯赞在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理论宣传和教育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后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翦伯赞协同郭沫若、范文澜等,筹建了中国史学会,开展史学研究和史料编撰工作。翦伯赞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旧史学,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他发表的《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名人评价等论文,都是为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论述而写的。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观和虚夸学风。他认真执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提倡老专家要认真带徒弟,青年要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做到尊师爱生,互学互助。他在主编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史纲要》时,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文化大革命中,翦伯赞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名义被打倒、被迫害,遂与妻子一起自杀而死。1978年8月,邓小平亲自批示:“我认为应予昭雪”,翦伯赞的十年沉冤始获彻底平反昭雪。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达四百多万字,是他一生献身于革命、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珍贵成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翦姓起源与族谱、百家姓排名,有哪些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