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人,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花了不少钱。古代医学不发达,穷苦百姓常常因为无钱看病而悲惨死去,这些事让孙思邈深受触动。于是,他十八岁就立志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他编写了一本医书叫《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他还编了一本书叫《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孙思邈还特别重视妇幼保健,他是创建妇科的先驱。
一天,他出外行医,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一具棺材在前面走,他仔细一看,棺材还没来得及上漆,而且有几滴鲜血从棺材里流出,一个老婆婆跟在棺材后面嚎啕大哭。他心中猜到了几分端倪,于是上前问道:“老婆婆,请问死者是什么人?”老婆婆哭着回答:“是我的独生女儿,她被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还是生不下孩子,就这么死了。可怜啊,两条性命都没了。”
孙思邈听完后,一下拦住送殡的队伍,大喊道:“且慢!产妇还没有死,你们怎么忍心把她埋了呢!”众人以为他是疯子,都要赶他走。孙思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说:“我是一个医生,请你们让我试试救治产妇。如果她确实死了,你们要怎么处罚我都行;要是能救活的话,不是皆大欢喜吗?”
这话把大家说得将信将疑,老婆婆救女心切,心想不如让孙思邈试一试吧。得到家属的许可后,孙思邈马上开棺抢救,只见产妇脸上一丝血色也没有,同死人无异,但一摸脉搏还在微微地跳动。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不一会儿,产妇竟然睁开眼睛苏醒过来,不久后胎儿也顺利产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高明。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为纪念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大家很纳闷孙思邈如何知道产妇还活着,孙思邈微微笑道:“我是从两点观察出来的。第一,这具棺材还没来得及上漆,可见是死得很匆忙的年轻人,而只有产妇和小孩是死去不久就得安葬。我问了老婆婆,知道死者是一名产妇。第二,棺材下面还在滴鲜血,从颜色看不像死人的血,因此我推断产妇是在生产过程中‘假死’了过去。所以我推断,这个产妇是能救活的。”
大家感慨他的医术高明,将他称为“药王”。
科学链接:神奇的中国针灸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它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我们常说的扎银针就是针法,指的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我们常说的熏艾就是灸法,指的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或艾条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扎针图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远古时期,原始人发现被一些尖硬物体碰撞了身体的某个疼痛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症状减轻现象,于是他们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它是刀针工具的前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而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疼痛部位经火的烧灼、烘烤能得以缓解或解除,他们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再发展到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最后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并沿用至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孙思邈扎针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