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孙思邈扎针救人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人,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花了不少钱。古代医学不发达,穷苦百姓常常因为无钱看病而悲惨死去,这些事让孙思邈深受触动。于是,他十八岁就立志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他编写了一本医书叫《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他还编了一本书叫《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孙思邈还特别重视妇幼保健,他是创建妇科的先驱。

一天,他出外行医,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一具棺材在前面走,他仔细一看,棺材还没来得及上漆,而且有几滴鲜血从棺材里流出,一个老婆婆跟在棺材后面嚎啕大哭。他心中猜到了几分端倪,于是上前问道:“老婆婆,请问死者是什么人?”老婆婆哭着回答:“是我的独生女儿,她被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还是生不下孩子,就这么死了。可怜啊,两条性命都没了。”

孙思邈听完后,一下拦住送殡的队伍,大喊道:“且慢!产妇还没有死,你们怎么忍心把她埋了呢!”众人以为他是疯子,都要赶他走。孙思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说:“我是一个医生,请你们让我试试救治产妇。如果她确实死了,你们要怎么处罚我都行;要是能救活的话,不是皆大欢喜吗?”

这话把大家说得将信将疑,老婆婆救女心切,心想不如让孙思邈试一试吧。得到家属的许可后,孙思邈马上开棺抢救,只见产妇脸上一丝血色也没有,同死人无异,但一摸脉搏还在微微地跳动。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不一会儿,产妇竟然睁开眼睛苏醒过来,不久后胎儿也顺利产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高明。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为纪念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大家很纳闷孙思邈如何知道产妇还活着,孙思邈微微笑道:“我是从两点观察出来的。第一,这具棺材还没来得及上漆,可见是死得很匆忙的年轻人,而只有产妇和小孩是死去不久就得安葬。我问了老婆婆,知道死者是一名产妇。第二,棺材下面还在滴鲜血,从颜色看不像死人的血,因此我推断产妇是在生产过程中‘假死’了过去。所以我推断,这个产妇是能救活的。”

大家感慨他的医术高明,将他称为“药王”。

科学链接:神奇的中国针灸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它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我们常说的扎银针就是针法,指的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我们常说的熏艾就是灸法,指的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或艾条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扎针图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远古时期,原始人发现被一些尖硬物体碰撞了身体的某个疼痛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症状减轻现象,于是他们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它是刀针工具的前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而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疼痛部位经火的烧灼、烘烤能得以缓解或解除,他们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再发展到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最后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并沿用至今。

相关推荐文章:李时珍在多大岁数 的时候写完了《本草纲目》?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进湖北太和山的深山老林中。一个头发花白、年过半百的老人背着药篓、扛着药锄,带着两个年轻人,在密林中找寻着什么。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一个贫穷的世医之家。父亲李言闻是位医术高明、对药草深有研究的医生,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们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识得许多草木的名称和它们的药性,俨然是一个小郎中。可是,在当时医生的地位十分低下,李言闻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像自己一样被上层社会看不起,所以,让李时珍读书应试。在父亲的督…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李时珍尝毒草 李时珍出生在三代行医的医户人家。在封建社会,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所以李时珍的父亲打算让儿子走科举道路,但是李时珍却立志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他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在实践中,他发现旧有的药书不但内容少,有的还记错了药性和药效,心想,病人吃错了药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书——《本草纲目》。 为了写好这部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白天,他踏青山,攀峻岭,采集草药,制作标本;晚上,他对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笔记。几年里,他走了上万里路,访…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沈括发现石油 石油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在唐代前后,它的名字却叫“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等,今名是沈括于1080年命名的。 沈括画像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他的父亲沈周当过不少地方的官员,使他有机会随父亲走过全国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很关注当地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新鲜事。 一次,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沈括骑马途经陕北延寿县,只见延河两岸帐篷星罗棋布,烟雾腾腾。这引起了他的一番深思,时值冰天雪地,柴源不足,怎么这里却炊烟袅袅呢? 沈括下马一看,才知道居民烧的不是木柴,而是一种黝黑发亮的液体,如脂如膏,点燃后热量非常大。 沈括忙问…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李春修建赵州桥 李春是隋代造桥匠师,他设计监造了河北省赵州(即赵县)河上的安济桥(又称赵州桥)。 位于河北省赵县赵州桥之侧的李春雕像 赵州是南北交通要道,但在城南处有一条由西往东流的大河,名叫洨河,每到夏秋季节,雨水增多,山洪暴发,给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李春想,造桥的时间绝不能放在夏秋两季,但在冬季造的桥墩,到夏季难保不被冲垮,得造座不用桥墩的石拱桥,可当地的工匠们对此有点担忧:“河边的地层可是砂层啊!”李春自信地说:“我知道,只要在砂层上铺几层石板当桥台就行,另外,我还有减轻桥身重量的方法。” 工匠们又说…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贾思勰写《齐民要术》 农学家贾思勰(xié)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齐民”是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重要的方法。 《齐民要术》中描绘农业劳作的插图 贾思勰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西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年轻时候在高阳郡当太守,重视发展农业,他一边努力读书,一面深入民间,向老农、牧民学习生产知识,还把民间关于气候、季节、耕种的谚语收集起来。他自己还在府中开出一块地种菜,养些鸡鸭牛羊。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孙思邈扎针救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