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落下闳修改历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谁定下来的呢?那就是西汉时的天文学家落下闳(hóng)。

位于四川省阆(làng)中古城落下闳纪念馆的落下闳雕像.

从小生活在乡间的落下闳一直醉心于天象观察,漆黑的夜空里闪耀着那么多星星,在他眼里就像满天的宝石一样。

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仰望星空,直到脖子酸了、眼睛痛了才去休息。小落下闳常想,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圆的像一张饼,有时候又弯弯的像一张弓呢?为什么有的星星那么亮,有的却很暗呢?为什么头天晚上星星越多,第二天的天气越好呢?

他拿这些问题去问大人,可是大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了。落下闳开始读书识字后,偶尔看到了一本天文方面的书,一下爱不释手,这本书解答了他的好多疑问,给他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

落下闳从此认真钻研起天文学来,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他用天文学知识也帮助了不少人。

有一年的夏天特别炎热,阳光毒辣辣的,乡亲们都忙着晒粮食。落下闳走了过来,对他们说:“大伙儿赶紧把粮食收了吧,等会儿不是起风就是下雨。”

有人不相信,反驳道:“现在一丝风一片乌云都没有,怎么会下雨呢?”落下闳说:“我早上看云彩像鱼鳞一样,天文书上说过这种云彩预示着不下雨也会起风。大家还是谨慎些吧。”

有些人相信了,忙收了粮食;有些人却将信将疑,还是继续晒粮食。落下闳见劝说无用,也只好离开了。不久后,真的下起雨来,没听落下闳话的乡亲们后悔莫及。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zhuān xū)历。到了汉武帝元封年间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误差积累已很明显,所以汉武帝决定改历法,于是从全国各地找来了有才能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官方的天文学家一起合作。

落下闳的名气在家乡慢慢传开了,后来经司马迁推荐,被汉武帝征召入京,与当时的官方天文学家唐都、邓平一起修改历法。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大家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十八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十七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落下闳将孟春正月改为岁首,即《太初历》里一年的开始,依照春、夏、秋、冬顺序,至冬季阴历十二月底为岁终,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落下闳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民间也就有了“春节”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知识链接:司马迁和天文学

说到司马迁,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他编撰了《史记》,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天文学家,他写了《历书》和《天官书》,开创了中国史书系统记述天文学资料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日食和月食是不可预测的天变现象。在惊惧之下,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示警,但是司马迁分析了历代的月食记录,他打破月食不可预测的成见,总结出月食现象的发生存在一种周期性的规律。

月食形成示意图

在司马迁之前人们虽然早已观测到五大行星有逆行,但认为除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之外,其他都是一种反常的变异;司马迁分析了汉兴百余年来的史官行星观测记录,并结合他自己的观测验证,他发现,在五个行星的运动中都有规律地出现逆行现象,并指出,行星在逆行时比顺行时可能更加明亮。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鲁班发明锯和刨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国王选定动工的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鲁班发了愁,他心烦意乱地在山中行走,忽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看,手被划出一道血口子。鲁班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发现是丝茅草划的,这种草的边缘长着许多细齿,…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蔡伦造纸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竹片上,叫做竹简,再用皮带子或绳子把一片片竹简编串起来,就成了册。竹简的缺点很多,不仅太重太占地方,而且字容易被抹掉,竹片容易生虫。 东汉时,蔡伦是宫里的一名宦官,后来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为人敦厚谨慎,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 那时候,人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取丝,先把煮好的蚕茧用棍子敲烂,铺在席子上,就成了丝绵。人们把丝绵取下后,将留在席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就成了纸。有人发现丝纸可以书写文字,用起来比竹简方便多了。这种丝纸产量少,价格昂贵,一般人使用不起。蔡伦在皇宫里经常用到纸,日子…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多面手祖冲之 南北朝时,我国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是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他经常随爷爷到工地上,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啊。”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他说:“孩子,看来你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祖冲之去拜见一个钻研天文很有成就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沈括发现石油 石油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在唐代前后,它的名字却叫“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等,今名是沈括于1080年命名的。 沈括画像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他的父亲沈周当过不少地方的官员,使他有机会随父亲走过全国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很关注当地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新鲜事。 一次,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沈括骑马途经陕北延寿县,只见延河两岸帐篷星罗棋布,烟雾腾腾。这引起了他的一番深思,时值冰天雪地,柴源不足,怎么这里却炊烟袅袅呢? 沈括下马一看,才知道居民烧的不是木柴,而是一种黝黑发亮的液体,如脂如膏,点燃后热量非常大。 沈括忙问…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徐光启种甘薯 我们现在吃的香喷喷的甘薯,和一位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有关。 甘薯 徐光启生于松江府上海县,松江府是农业发达的地区,徐光启早年也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他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 在古代,为官者如果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乡守孝三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守孝的三年期间,就在他家乡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 1608年,江南地区受灾,粮食不足,徐光启为家乡父老的生存问题十分着急。他琢磨着,如果能种一种产量高又容易活的粮食,就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一天,他在家中吃饭,看见餐桌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落下闳修改历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