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趣味故事:大气压的力量——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德语:Magdeburger Halbkugeln,英语:Magdeburg hemisphere),亦作马格德堡半球,是1654年时,当时的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今德国雷根斯堡)进行的一项科学实验,目的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古代科学趣味故事:大气压的力量——马德堡半球实验。

趣味故事阅读:

1654年5月8日这天,德国马德堡市市长格利克亲自来到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上。他让人搬来了事先加工好的直径为37厘米的空心铜球,铜球可以掰成两半。其中一半上装有一个通气活门。每个半球的中心对称处各安装一个吊环。两半球的结合面进行了非常精密的加工,显得异常平滑。接着他又分派侍从们;运来一个抽气机,牵来16匹强壮的大马。

当马匹陆续到达广场后,孩子们嚷嚷开了:“哦,要进行马戏表演了!”于是,“马戏表演”的消息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到这里围观的人络绎不绝,把广场四周围得水泄不通。这时,格利克市长亲自指挥,他差人先把两个铜半球合在一起,把通气活门接到抽气机上,直至把铜球内的空气几乎全部抽净了然后把活门关好。此刻,他对围观的人们说道,“再也没有人能把这个铜球掰开了,我们只能依靠马匹的力量…

市长的话音未落,就从人群中挤进去两个身高体壮的大力士,他俩异口同声地说:“且慢,让咱试试!”

格利克见这二位不服气,就决定让他俩试试。二位大力士各自用双手抓住一个吊环,使劲往两边拽。尽管他俩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铜球还是纹丝不动。人们只得善罢甘休。

于是,市长让人们在铜球两边各拴上一匹马,每边各有一人用鞭子赶,但铜球还是结结实实的一个整体;接着,每边加上一匹马,铜球还是那样;再多加上一匹,铜球仍然无动于衷。每边的马匹还在增加:5匹、6匹、7匹……直到8匹时,赶马人用鞭子抽打着马,16匹马都吃力地拉着拉呀拉,突然一声巨响,铜球终于被拉开成两半。

周围的人都被这个场面惊得目瞪口呆。一个老太太失声喊道:“天呐,那球内准有魔鬼!魔鬼的力量可真大!”

格利克既是市长,又是物理学家,他立即解释道:“哪里有什么魔鬼啊,这是大气压力在起作用。你们看,现在把这两半球合上,不把空气抽掉,就用不着大马去拽开了。”果然,他和他的助手稍一用力,就将铜球拉开成两半。

那么,为什么抽走了空气的那个铜球非得16匹马才能分开,而充有空气时很容易就掰开了?原来,是由于空气有压力之故。地球外表包围着厚厚的一层空气,这个大气层厚度约有1200千米,总质量约为5300万亿吨。

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空气有重量,并且有压力。地面上任何一个物体,它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象指甲盖那么大一块)上,都要受到大约1千克的空气压力(习惯称为大气压力)。葛利克市长做实验用的那个空心铜球,每个半球表面上受到的压力为:

其中,D表示铜球直径,P表示大气压力。

当球内的空气几乎被抽净后,球内表面压力接近于零,而通过半球往里压的大气压力足有2吨多。查阅有关资料得知,马的最大拉力为体重的70%-80%,而马的体重一般为300~400千克,二者都取中间值,得出8匹普通马的拉力为:

显然每边都需要8匹强壮的马才能将铜球掰开。如果不抽去球内空气,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内外都受有大气压力,互相抵消,所以不用费力就能将两个半球分开了。

上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人们还不清楚。11年后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置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根据压强公式科学家们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³Pa,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后来发现,在这个条件下的大气压强值并不稳定,它受风力、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于是就规定76厘米汞柱高为标准大气压值。但是后来又发现76厘米汞柱高的压强值也是不稳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值也随纬度而变化。

由于地球上的大气总量是基本上恒定的。当一个地区的气温增加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地区温度的降低,这就为高温处的空气向低温处扩散带来了可能。而扩散的结果常常是高温处的气压比低温处低。当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多的盛夏时,南半球却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少的严冬。这时,由于北半球的空气要向南半球扩散而使北半球的气压较南半球要低。而由于大气总量基本不变,则此时北半球的气压就低于标准大气压,南半球的气压当然也就会高于标准大气压。同样,空气的反方向扩散又会使北半球冬季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气压就会比夏季要低。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靠大气压力帮忙。例如,你要往钢笔里灌墨水,得先把皮囊里的空气挤出去,然后一松手,墨水就进去了。这是因为皮囊里空气被挤出后,压力减小了,而皮囊外的大气压没有变,于是就把墨水给压进去了。夏天喝汽水的时候,拿一根吸管,先用嘴吸去管里的空气。瓶里的汽水便被大气压力压进吸管。再比如,蒸煮东西用的高压锅,由于锅中封闭了空气,给高压锅内空气加热时,锅内气体压强增大,使锅内的水沸腾时温度更高,更容易煮熟食物。还有现在日益普遍的飞机,也是因为大气压才能够飞行。由于飞机机翼上方呈流线型,当空气流过机翼时,一部分空气从飞机机翼上方流过,一部分空气从机翼下方流过,因为机翼上方为流线型,所以空气要在相同的时间内流过不同的距离则速度不相同,机翼上方空气流速较大,大气压较小;下方很平,空气流速较小,大气压较大,于是,飞机在高速行驶时,机翼下方的大气压大而机翼上方的大气压小,机翼上下的压力差使飞机获得了升力。

人离不开大气压力,离开它就无法呼吸。我们吸气时总是张开胸腔,使肺里的气压降低,外面的大气压力就把空气压进体内了。人可以在没有重量的情况下生活,可是失掉大气压力是绝对不行的,失压半秒钟也会影响人的生命。所以载人的宇宙飞船必须有密封坐舱,坐舱内保持一定的大气压力。

励志语录: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波兰】哥白尼。

思考:

大气压力是多少kpa?

1个标准大气压大约为101.325kPa。 一个标准大气压是这样规定的:把温度为0℃、纬度45度海平面上的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水银气压表上的数值为760毫米水银柱高(相当于1013.25百帕)。

相关推荐文章:《梦溪笔谈》与 《天工开物》分别是谁写的? 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北宋时期的沈括和明朝末年的宋应星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俩各自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和《天工开物》堪称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两颗灿烂的明珠。 沈括又叫沈存中,公元1031年出生在杭州钱塘,父亲是个中等的官儿,常随朝廷调遣,带着一家人走南闯北。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加上他的母亲知书达理,教子有方。沈括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他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母亲常常被问得不知如何回答。14岁时,他就把家里的藏书全读完了。 有一年4月,他去山上玩。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见山上桃花…牛顿都有哪些成就? 牛顿,这个流芳千古的名字是近代科学的象征。现在,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去浏览一下这位伟人为人类建筑的科学大厦。 1642年圣诞节的早晨,在英国北部偏僻的伍耳索浦村的一户农民家里,有个早产儿呱呱坠地了。说来也巧,这一年正是物理学大师伽利略去世的一年。这个婴儿的父亲在他未出娘胎时就去世了,为了纪念孩子的亡父,母亲就用他父亲的名字-伊萨克。 牛顿来称呼他。小牛顿未满2岁,母亲迫于生计,改嫁给一个牧师,就把牛顿留给舅舅和外祖母来抚养。上学后,这个苦命的孩子,天资并不聪明,加上胆子小,所以成绩平平。每当老师数落那些功课不好的…无线电是谁发明的? 就像法拉第留下了他不解的难题,要等麦克斯韦来解答一样,麦克斯韦也留下了未解之谜,要等后人来破解。真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科学史的长河就是这样滚滚向前的。麦克斯韦临死前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还描绘了它的一些性质。但在当时,反对他的意见铺天盖地,支持他的人却寥寥无几。在少数支持他的人当中有一对师生,他们都是德国柏林科学院的科学家。老师名叫赫尔姆霍次,学生名叫赫兹。就在麦克斯韦去世的那一年,师生两人正埋头进行电磁力与电介质极化关系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得出了麦克斯韦的变位电流的实验证据,验证了空中电磁波的存在。1…谁是第一个被放射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 1896年1月20日,离伦琴发现X射线不过一个多月,在法国科学院举行的一次例会上,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彭加勒介绍了伦琴发现的 射线,会上还展出了 光拍的照片,引起了与会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会上,彭加勒提出一个猜想,他认为:既然阴极射线在放出 射线时有荧光出现,那么说明 射线与荧光物质有关,而许多荧光物质是在阳光照射下才会发光的,所以可以推论,是不是所有的荧光物质在太阳光下都能放出类似伦琴射线那样的射线呢?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加勒的这番话激起了在座的一位物理学家柏克勒尔要一探究竟的欲望。会议一结束,他便匆匆赶…看丁肇中在实验高能物理的道路上如何探索? 1974年11月,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J粒子,证实了有小于基本粒子的粒子存在。这项新的研究成果震撼了世界物理学界。两年后,丁肇中因此登上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丁肇中从小读书用功,念高中时就显示了自己在数理化方面的超人才华。在学习上,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探索。例如,演算一道数学题,他总要探求多种解法,直到没有别的方法为止。大学毕业后,丁肇中去美国留学。当他走下飞机时,口袋里只剩下100美元了。可是这难不倒意志坚定的丁肇中。在留学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古代科学趣味故事:大气压的力量——马德堡半球实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