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我国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常骚扰汉朝边境,杀人放火,抢夺财物,不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痛苦,也给当时的封建统治带来了威胁。汉武帝即位以后,就开始做反击匈奴的准备。
公元前139年,张骞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ròu zhī),合力抗击匈奴。
敦煌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临行前,汉武帝召见了张骞,亲手把旌节(使臣出使的凭证)交给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大月氏远在万里之外,一路上风沙险恶,你们可要多多保重啊。”张骞跪在地上,激动地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绝不敢辜负陛下和天下百姓的期望。”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他一直保存着旌节,并等待时机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下来。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继续向西行进,来到了大宛国。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十三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情况,更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张骞为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的石榴、葡萄、芝麻、大葱等植物,大象、孔雀、狮子等许多珍禽异兽,还有琵琶、箜篌(kōng hóu)、胡笳(jiā)等乐器都陆续传进了汉朝。汉朝的许多物产和先进技术,例如冶铁、凿井等技术都传到了西域各国,特别是中国的丝绸也源源不断地传到西域,又由西域各国传到了更远的欧洲。
当时人们就把张骞开辟的这条沟通汉朝和西方的通路叫做“丝绸之路”,这个美丽的名字和这条通路一直保持到今天。
知识链接:风靡古罗马的中国丝绸
丝绸之路将华丽轻薄的丝绸传入古罗马后,立即受到罗马人的青睐,因为古罗马当时没有棉花,衣服的料子一般都用毛和麻。
古罗马纺织品上身穿丝绸的神话人物
公元前1世纪中叶,恺撒在举行凯旋式时,第一次向罗马人民展示了战争中缴获的中国丝绸,引起了巨大轰动。古罗马人对其评价是毁誉参半:一方面,丝绸服装以其轻薄柔软的质感受到古罗马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由于丝绸质料的与众不同及其昂贵的价格让普通人承受不起。以至于公元14年,在奥古斯都临终前,元老院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丝绸服装,对妇女使用丝绸也作了一定的限制。然而这一禁令并未起到多大效果,罗马上层人物对中国丝绸的兴趣依然不减,罗马与中国间的丝绸贸易依旧兴隆,贵族甚至以拥有一片丝绸为荣,甚至不惜为丝绸而战。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对于遥远东方的汉朝文明,罗马更是一无所知。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的,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探险家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