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家贾思勰(xié)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齐民”是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重要的方法。
《齐民要术》中描绘农业劳作的插图
贾思勰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西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年轻时候在高阳郡当太守,重视发展农业,他一边努力读书,一面深入民间,向老农、牧民学习生产知识,还把民间关于气候、季节、耕种的谚语收集起来。他自己还在府中开出一块地种菜,养些鸡鸭牛羊。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有一次,贾思勰养的二百多头羊因为饲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饿死了一大半。事后他想:“这次饲料不足,我下次就种上二十亩大豆好了,这下准备的饲料应该足够多了。”
于是,他又养了一群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羊又死了许多,而且饲料还绰绰有余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羊多饲料少,羊会死;羊少饲料多,羊也会死。贾思勰被弄糊涂了。
就在这时,有人告诉贾思勰,在百里之外有一个养羊的能手,也许能帮助他。贾思勰立刻找到这位老羊倌,虚心问道:“听说您是养羊能手,请您指点我吧。”
老羊倌在仔细询问了贾思勰养羊的情况后,问道:“你把饲料放在哪儿啊?”“当然是放羊圈的地上啦!”贾思勰回答,他不明白放饲料还有什么讲究。
老羊倌哈哈大笑,说:“你就错在这里!羊在饲料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它们虽然不会说话,却是不肯吃这种饲料的,自然就饿死了!”贾思勰这才恍然大悟,他又在老羊倌家里住了好多天,认真观察了老羊倌的羊圈,学习了老羊倌一套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他就按照这些养羊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贾思勰又陆续到过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贾思勰都虚心地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学习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生产经验。比如:长着茅草的地要先让牛羊在上面踩过一遍,七月份翻地后,茅草才会死去。长得饱满颜色纯正的穗子,一般是首选的种子类型,把它们割下来,高高挂起,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脱下粒来播种,庄稼长势才好。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环境,要选不同的作物种类。例如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就得选用茎杆坚强的品种;而温暖潮湿的低地种谷子,就得选用生长旺盛产量高的品种。
后来,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一书。
知识链接:贾思勰的相马术
《齐民要术》里,贾思勰总结了前代以来的相马经验,在马的外形鉴定上,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相马术。
首先是外形鉴定法。《齐民要术》记载着先要淘汰劣马,而劣马的特征是“三羸(léi)”“五驽(nú)”,意思是羸弱无力、身体瘦弱的马和迟钝少力、走不快的马。
除去劣马后,然后再去考察其他的。鉴定一匹马,首先要观察头、目、脊、腹、四肢等部位。《齐民要术》指出:“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意思是马头的重要性好比国王,要长得昂扬有威势;马眼要如丞相,要目光明亮、清澈;背脊是将军,要坚强能负重;胸腹如城墙,胸要开张,腹要充实紧张,四肢如地方官,要求长而有力。另外,还要看马的耳朵、鼻、唇、嘴、齿、颈、尾骨、膝盖骨和四蹄等不同部位。
贾思勰认为,马的好坏和内脏器官有一定关系,而内脏器官的状况又能从马的外形中得到反映。他提出了一个由表及里的“相马五藏法”,认为马肝要生得小,耳朵小的肝就小,肝小的马就能通人性。肺要生得大,鼻子大的肺就大,肺大的马善于奔跑。心要生得大,眼睛大的心就大,心大的马奔跑迅猛且不易受惊吓,眼睛饱满的马一天到晚都强健有力。肾要生得小,肠要生得又粗又长,肠粗的马腹部宽阔平坦。脾要生得小,肷(qiǎn)窝小的脾就小,脾小的马容易驯养。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马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确有一定的关联性。“相马五藏法”是一种科学的相马术。
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贾思勰写《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