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水利学家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一天,李冰被召进宫中,秦昭襄王对他说:“现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里才并入我们秦国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统治?”李冰回答:“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相信只要我一心想着老百姓,为他们造福,他们就会支持我。”秦昭襄王对李冰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建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坝,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李冰到蜀郡后,立即着手了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广阔无边,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非常贫穷。他很纳闷,就问当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贯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诉他:“就是因为这条害人的河,从我记事起就年年泛滥,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要被淹没。”李冰恍然大悟。他决心要征服这条河,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
他带着儿子二郎先对岷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几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踪岷江的源头。他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而到了灌县,地势变得平坦,从上游挟带来的泥沙淤积而使河床抬高。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亲自带人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李冰规划修建了许多大小沟渠连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李冰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这些都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李冰父子一心为百姓谋福利,老百姓给他们修了二王庙,并尊称他为“川主”,以作纪念。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李冰广场的李冰父子雕像
知识链接:伏龙潭的传说
传说李冰到蜀郡做郡守以后,听说江神作怪,每年要百姓选两个年轻姑娘做他的新娘,否则就要涌起漫天的波涛来危害百姓。
李冰知道后怒不可遏,从腰间拔出剑来,跳下江去。过了一会儿,只见江上波涛汹涌,一头苍灰色的牛和一条蛟龙在拼死角斗,斗了一两个时辰,牛和蛟龙忽然消失了踪影。只见李冰气喘吁吁地从水里出来,对大家说:“刚才我变成牛和江神战斗,如今江神怕我算计他,等会也要变成牛来和我战斗。我拿白色带子拴在身上做标记,你们备好弓箭朝那没有标记的牛身上射。”说罢,李冰便又奋身跃进江里。
一会儿,雷声震响,大风号呼,见两条苍灰色的牛厮打在水面上,其中一头牛的腰间有条白色带子,大伙儿忙去射那条没有标记的牛。
江神被射伤后落荒而逃,被紧追上去的李冰生擒活捉。李冰怕它还要兴妖作怪,就把它用大铁链拴住,锁在后来治水凿成的离堆(李冰当年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时凿玉垒山而分离出来的小土堆)下面。离堆下面有个极深的潭,终年都不干涸,由于蛟龙锁在潭里,这潭就叫伏龙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李冰修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