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银鱼——一个动人的传说。
住在妞妞隔壁家的吴奶奶是江苏人,年轻时跟随丈夫来了北方,但吴奶奶每年都会回去。妞妞家与吴奶奶家一直都有走动,每逢吴奶奶回老家时,都会将她的爱犬寄养在妞妞家几天。
这天放学后,妞妞一回家,就问妈妈:“妈妈,吴奶奶的小狗呢,怎么没见?”
“吴奶奶抱回家了。”妈妈在厨房答。
“哦,吴奶奶回来了啊?”
“是啊,今天下午到的,对了,晚上有银鱼汤。”
“什么是银鱼啊?”妞妞放下书包走进厨房。
“哇,这么细小的东西,居然是鱼!不可思议。”
“你可别看它小,营养价值可不是普通的鱼能比的。”妈妈说。
“嗯,倒是没有一般鱼的腥味。”
“所以好吃啊,对了,你还不知道吧,关于这个太湖银鱼,还有个神话传说呢,想不想听?”妈妈卖了个关子。
“想啊,快说快说……”
银鱼盛产于太湖流域,是名贵的鱼种。这种鱼,头小嘴尖,两三寸长,前端滚圆,后端稍扁,晶莹透明,呈银白色。
银鱼是怎么来的呢?民间有个神话传说。
话说在远古时代,无锡的西太湖边有个杨湾,素有九里十八湾之称。它南连36000顷太湖,北接千亩桑田。这桑园主因头长得像猴头,且脸上长着4颗豌豆大的麻子,故人们送给他一个“四麻子”的绰号。由于四麻子为人奸刁,仗势欺人,无恶不作,臭名昭著,没有姑娘肯嫁给他,所以他到30多岁时还是光棍一个。
在他家众多的桑农中要数李甲、金妹夫妇俩最忠厚老实,他们只有一个叫桑珠的独养女儿。桑珠长到十五六岁时就已亭亭玉立、容貌超群,采桑养蚕更是巧手一双,乡邻昵称她为“桑姑娘”。有天四麻子到桑田里游荡,突然他的贼眼看见了采桑叶的桑姑娘,不由垂涎三尺,决定想办法娶她做老婆。他马上回了家,当夜就叫媒婆带着彩礼到桑珠家说媒,但遭到一口回绝。媒婆告之,四麻子恼羞成怒。第二天一早就传话过去,不许李甲一家采桑!蚕儿没桑叶吃会饿死的,父女俩只得驾起乌篷船向湖对岸湖州的阿姨家求援。四麻子获悉后立即带领五六个家丁拿了竹箩直奔李甲家,将十几匾蚕都倒进竹箩,扛到湖边,倾倒在太湖里。
再说李甲父女到第二天早晨才借了桑叶归来。乌篷船刚靠上岸,就听见乡亲们对着湖水中的蚕儿唉声叹气。问明来龙去脉后李甲父女不由怒火中烧又气又急,桑珠奔到湖边从水中捧起蚕儿,嘴唇一咬,眼圈一红,心头一酸,扑簌簌的眼泪像珍珠般掉进湖里溶进水中,说来也奇怪,只见一条条蚕儿扭着扭着,竟渐渐变成一尾尾银色的白鱼在游动。桑珠不由转悲为喜,乡亲们也高兴得手舞足蹈。
正在此时湖上驶来一只彩船,四麻子带着狗腿子准备强抢桑姑娘与之成亲,桑珠见状气得牙齿咯咯响,用手把大黑辫往脑后一甩准备投湖自尽。在这千钧一发之机,一条黑龙从天而降,龙尾一扫就把彩船扫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成千上万条小白鱼齐心协力游动起来,顿时白浪滚滚。一会儿工夫就将彩船、四麻子以及狗腿子们翻卷到湖底去了。从此以后,太湖里就有了许许多多雪白晶莹的银鱼。
知识小链接
太湖银鱼是淡水鱼,长7~10cm,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大,俗称“面丈鱼”“面条鱼”。
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白水鱼并称“太湖三宝”。太湖银鱼形如玉簪,细嫩透明,色泽如银,故名银鱼。清康熙年间就列为“贡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趣味生物科普知识:太湖银鱼——一个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