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喜爱钻研的钱学森

钱学森名人档案

钱学森,应用力学家、系统工程科学家。上海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在力学的许多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为空气动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著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论系统工程》等。

名家名言

1.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2.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名人故事:喜爱钻研的钱学森

钱学森是个爱钻研、爱较真儿的人。

几乎每个男孩子的童年都有爱玩儿的游戏,扔飞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钱学森上小学时,男生们喜欢玩一种飞镖,它是用硬纸片折成的,头部尖尖的,有一对向后斜掠的翅膀,掷出去能像燕子一样飞行,有时还能在空中回旋。

钱学森做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像施了魔法一般,小伙伴们谁的也赶不上。有人不服气,拿过他的飞镖检查,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钱学森就把自己的飞镖和小伙伴们的飞镖摆在了一起,让他们仔细看看到底自己的飞镖有什么不同。大家拿起钱学森的飞镖仔细琢磨起来,有的说:“你看,他的飞镖比我的折得工整。”有的说:“他的飞镖左右特别对称,棱角分明。”这事儿恰巧被老师撞见了。老师走过来,把钱学森的飞镖复原,让他重折一次,果然飞得又稳又远。

老师让钱学森说一说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栽;也不能过轻,头轻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飞,然后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翅膀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这些话让同学和老师惊叹不已。

1933年,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三年级。

一次考试,钱学森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老师也给了他满分。但是,当试卷发下来以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容易发现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他将“Ns”写成了“N”。于是钱学森立即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老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老师一看,果然这个小错被忽略了,于是扣掉4分,给了钱学森96分。

到了美国,钱学森仍然爱钻研、爱较真儿。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老教授对钱学森的论文提出了不同意见,钱学森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事后才知这位老教授是大名鼎鼎的力学权威冯·卡门。有一次,在一个学术问题上,钱学森和冯·卡门见解不同,争论得不可开交,冯·卡门大发脾气,把东西摔到了地上,钱学森仍不妥协,默默离开了。次日,冯·卡门充满歉意地对钱学森说:“昨天下午,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

1940年,钱学森致力于研究全金属飞机的薄壳结构问题,前后写了5份演算稿。每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推倒重来,一直到第五次,他才觉得满意。草稿一共有七百多页,发表文章时却只有几十页。他把七百多页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最终的成果”字样。但他马上想到,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相对的,于是又写下了“终极的认识是不存在的”。有一年的圣诞节,学校放假,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有一个犹太学生留在教室里学习,他想这时不会有旁人了,就把收音机开得很响。这个犹太学生正一边学习一边听收音机,突然听到隔壁有敲墙的声音,犹太学生这才意识到自己放音乐影响到别人了,同时又觉得十分奇怪,今天还有谁会来学习呢?犹太学生来到隔壁教室一看,原来是中国学生钱学森,就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以为只有我们犹太人才会这样勤奋,没想到还有比我们更勤奋的。”

钱学森笑了笑,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出成绩来。”

正因为这样,钱学森才攀登上了科学高峰。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名人故事:种田读书的徐光启 徐光启名人档案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人。1604年中进士,163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次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较早引进和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生产有促进作用。编著《农政全书》,并主持编译《崇祯历书》。 名家名言 1.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2.顾惟(利)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 名人故事:种田读书的徐光启 16世纪的上海还只是一座小县城。1562年4月24日,徐光启就出生在这里。徐光启家境…中国名人故事:让饥饿远离中国的袁隆平 袁隆平名人档案 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生于北京,西南农学院毕业。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70年代起先后主持育成了南优2号等杂交水稻品种。1975年与人合作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比常规良种增产约20%,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著有《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等专著和论文20余篇。 名家名言 1.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2.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名人故事:让饥饿远离中国的袁隆…中国名人故事:让火箭腾飞的王永志 王永志名人档案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火箭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曾任中国火箭研究院院长,1992-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名人故事:让火箭腾飞的王永志 在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位既爱编织梦,又能圆梦的人,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研制的6种航天型号取得首次发射无一次失败的骄人战绩。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天后,他又圆了一个最大的梦。他就是中国航天领域知名的火箭专家、中国工程…中国名人故事:登山验证诗句——沈括的故事 沈括名人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是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改革家、政治家。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他记录了指南针的原理及多种制作方法;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他又研究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地质学方面,他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并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颇有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他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中国名人故事:赵友钦研究小孔成像 赵友钦名人简介: 赵友钦(生卒年不详),字子恭,自号缘督,汉族,江西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方面也都有建树。他一生著述众多,但多已散失,只余下一部探究天地四时变化规律的著作《革象新书》,其中在小孔成像方面得出的定律比西方早400多年。 赵友钦既重视研究理论,又重视亲身实验。有一段时间,他想要研究“小罅光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孔成像”)问题。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墙壁上的小孔虽然不是圆形的,可是日光、月光通过小孔,在墙壁上投射的“像”却是圆形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名人故事:喜爱钻研的钱学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