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名人档案
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生于北京,西南农学院毕业。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70年代起先后主持育成了南优2号等杂交水稻品种。1975年与人合作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比常规良种增产约20%,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著有《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等专著和论文20余篇。
名家名言
1.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2.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名人故事:让饥饿远离中国的袁隆平
20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刻骨铭心,很多人因为饥饿得了浮肿病,最后失去了生命。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一样也是每天饥肠辘辘的,时刻都有倒下去就起不来的危险。
每天身边都有熟悉的人离去,有上了年纪的,还有青壮年,死因只有一个—饿。沉痛的现实让袁隆平感到悲哀。
然而,就在他带着40名农校的学生去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他有了方向。那天,房东老向冒着倾盆大雨挑了些稻谷回来了。袁隆平问:“这么大的雨,你去哪儿弄来的稻谷?”老向说这是他跑了很远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袁隆平感到有些奇怪,问:“为什么要特意去换稻种呢?”
“那里的稻子都种在高坡朝阳的田地里,谷粒儿颗颗饱满,年年产量都高。常言道‘施肥不如勤换种’,这话真是有道理!去年我们生产队用的就是从那里换来的稻种,田里的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你看今年我家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面对全国性的饥荒,朴实勤劳的老乡们不是坐着等国家来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自救,想办法来提高稻田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看来改良稻种、提高产量是一条出路,这对于全国人民战胜饥饿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袁隆平想:自己该努力了,一定要尽快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这才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从此,他把实验的种苗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试验田就成了他常年的家。
可是在1968年的5月18日,竟然有人把试验田里的秧苗全都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一片狼藉,袁隆平看到后感到一阵眩晕。“这是谁干的?”愤怒的他心疼得喘不过气来,手脚发抖地抚摸着那些无辜的秧苗。忽然,他的眼前一亮,在被扔弃的秧苗下,竟然还有一棵不起眼的小嫩苗。他惊喜地、小心翼翼地开始整理田地,最后总共发现了五棵幸存的秧苗。这五棵秧苗成了他的宝贝,成了他的全部希望。
他年复一年地挑选、配种,一批批优质的种子从这里被送了出去。然而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太大了,稻种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的反应也不同。所以他不断地努力开拓新品种,使得新品种的适应面更广,产量也更稳定。有一年春天突然发生倒春寒,袁隆平的试验场地没有控制温度的设备,好不容易得到的种子很可能会被冻伤。为了保住他的这些“命根子”,袁隆平果断地把种子包好,蒙上塑料薄膜,缠到了自己的腰上开始给种子保温。
学生们都笑了,说老师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自己也要做一回孕育种子的大地了。就这样,经过多年忘我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优质种子被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小组培育了出来,为我国和世界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名人故事:种田读书的徐光启 徐光启名人档案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人。1604年中进士,163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次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较早引进和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生产有促进作用。编著《农政全书》,并主持编译《崇祯历书》。 名家名言 1.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2.顾惟(利)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 名人故事:种田读书的徐光启 16世纪的上海还只是一座小县城。1562年4月24日,徐光启就出生在这里。徐光启家境…中国名人故事:喜爱钻研的钱学森 钱学森名人档案 钱学森,应用力学家、系统工程科学家。上海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在力学的许多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为空气动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著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论系统工程》等。 名家名言 1.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2.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中国名人故事:让火箭腾飞的王永志 王永志名人档案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火箭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曾任中国火箭研究院院长,1992-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名人故事:让火箭腾飞的王永志 在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位既爱编织梦,又能圆梦的人,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研制的6种航天型号取得首次发射无一次失败的骄人战绩。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天后,他又圆了一个最大的梦。他就是中国航天领域知名的火箭专家、中国工程…中国名人故事:辨证施治——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名人档案: 张仲景(150~154—215~219),原名张机,字仲景,汉族,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奉为“医圣”。他毕生钻研医学,写出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书中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张仲景曾在长沙担任太守,每月初一、十五这两天,他会让衙役打开衙门,但却不理官司,而是为老百姓免费看病,他还把这种做法称为“坐堂行…中国名人故事:辨证施治——贾思勰齐民要术 贾思勰名人档案: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汉族,北魏益都(今属山东省青州市)人。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规范了耕作措施,并推进了动物养殖技术的发展。他总结了自己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的体验,再将前人典籍和农书中的许多知识加以分析、整理,写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这本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贾思勰当过太守,但是他更喜欢研究农业知识,而且愿意亲自去尝试,不但常常下田耕种,还和农户一起牧羊。有一次,他听当地的农夫们说自己养的羊总是会莫名其妙地死去,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名人故事:让饥饿远离中国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