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名人档案
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从父学习音乐,能奏琵琶、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曾为道士和吹鼓手,三十多岁双目失明后沦为流浪艺人。人称“瞎子阿炳”。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和琵琶曲《昭君出塞》等。新中国成立后由其本人演奏、经录音整理后出版唱片及乐谱《阿炳曲集》。
名人故事:苦旅一生的阿炳
阿炳是无锡人。父亲华雪梅是个道士,母亲生下阿炳不到一年就得了重病,不久便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由于阿炳太小,父亲没办法亲自照料他,只得把他送回了无锡县东亭镇的老家。阿炳一直到8岁时才被父亲带回道观,正式取了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父亲把阿炳安排进了离道观最近的私塾,开始让他读书学习。
精通道家音乐和各种乐器的华雪梅,给了阿炳很多指导。由于阿炳成长在道观这个特殊的地方,所以从小耳濡目染着道家音乐,很早就显露了他的音乐天赋。等到他10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带着他在寒风中击打石头模拟击鼓,一方面是让他熟悉各种节奏,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他的刻苦精神。
小小年纪的阿炳还不是太了解什么叫作艰辛,他只感到好玩,学习起来总是兴致勃勃。这样的学习很有成效,不久,阿炳成了一名专业的司鼓手。
13岁的时候,父亲又亲自指导他怎样迎着风吹笛,还在笛尾上悬挂上铁圈儿以锻炼他的腕力。如果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恐怕早叫起苦不学了,可是,吹笛是阿炳自己要求向父亲学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最后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这个外表瘦弱的男孩却有着比大人还坚强的毅力。有一天他父亲终于答应教他拉二胡了,他显得格外高兴,因为他早就想学二胡了,但父亲总说他功力不够,不肯教他。当地的道观经常组织一些活动,二胡那千变万化的音色让他非常入迷。他总是不自觉地幻想着坐在那里拉琴的人就是他。所以当他终于可以开始学拉二胡的时候,琴弦上的血痕、手指上的老茧都没有让他退缩。就这样一年又一年,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竟然比一般的弦要粗壮得多。
作为一个艺人,阿炳成长初期的路走得很顺利,17岁时阿炳就已经开始正式参加当地道教音乐的吹奏。他那天生的好嗓子,他那从小就练就的好琴艺,他英俊飘逸的身姿,使他获得了“小天师”的称号。
1914年,他的父亲华雪梅去世,阿炳顺理成章地继任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这一职位。然而,艺术上的造诣并没有给阿炳带来稳定的生活。他所依赖的道观因为经营不善,香火不济,终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阿炳得了眼病,因为没钱医治,两个眼睛先后都看不到东西了,他的世界变成了一片黑暗。从往昔的热闹道场到现在在孤独黑暗中徘徊,阿炳看不透这个世界,他觉得人生无比迷茫,音乐成了他心灵唯一可触摸的东西。他更加喜欢拉二胡了,他没日没夜地拉,把他的所思所想全部幻化成了音符,他在心里用音乐给自己安了一双眼睛。他把自己遭遇的一切苦难,凝结成一段段音符,再凝结成和弦,他要用音乐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因为他是如此无奈,如此没有选择。他在颤颤巍巍的摸索中来到街头巷尾卖艺,在风风雨雨中乞讨为生。他已经成为了命运给安排的最悲惨的一类人—乞丐。
阿炳的衣服虽然破旧,但都很干净。他的一双手是拉琴的手,所以总要洗得更为干净。阿炳在自己的名字前主动加了“瞎子”两个字来当艺名,这里面有几分自嘲,也有几分失落,更有几分坚忍。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为了留住他的音乐,专程带着录音机去他家录“二泉映月”的时候,他的屋顶漏下的雨滴幻化成的悲泣打动了大江南北的人,那如泣如诉的悲鸣让世界记住了这个苦命的艺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名人故事:苦旅一生的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