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古诗词赏析:登岳阳楼原文带拼音原文: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拼音:
登dēng岳yuè阳yáng楼lóu
〔唐táng〕杜dù甫fǔ
昔xī闻wén洞dòng庭tíng水shuǐ,今jīn上shàng岳yuè阳yáng楼lóu。
吴wú楚chǔ东dōng南nán坼chè,乾gān坤kūn日rì夜yè浮fú。
亲qīn朋péng无wú一yī字zì,老lǎo病bìng有yǒu孤gū舟zhōu。
戎róng马mǎ关guān山shān北běi,凭píng轩xuān涕tì泗sì流liú。
注释: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西南漂泊时期。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年老体衰,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不禁感慨万千。
首联在“昔闻”“今上”的叙事中,表达了登上岳阳楼,观看洞庭湖水的欣喜之情。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好像将本来连在一起的吴楚两地分成两块,天地万物仿佛也被这浩渺的湖水漂浮起来,此两句极写水面宽阔,力量巨大,境界恢宏。颈联转写自身处境:“无一字”“老病”“孤舟”等字眼,无不表现诗人此时精神、生活上的痛苦。尾联由自身境遇拓展到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从洞庭向北望,战火不断,长安危急。想到这,忧国忧民的杜甫怎能忍住心中的痛苦?“凭轩涕泗流”一句,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身处境的悲恸、忧虑和无能为力的痛苦。全诗意蕴丰厚,虽低沉抑郁,却雄浑大气,气度超然,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与地理:岳阳楼名称由来
岳阳楼是指岳阳城西门上的城楼,它的前身是“巴陵城楼”,“巴陵”即为“岳阳”的古称。唐前期因岳阳地处州治之南故此楼被称作“南楼”,后又更名为“岳阳楼”。因文人学士屡次题诗,岳阳楼名扬四海,此后一直以“岳阳楼”之名行世。
岳阳楼在哪?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有岳阳城西邻洞庭,岳阳楼位于岳阳城西门之上,可以俯瞰洞庭湖、眺望君山。
岳阳楼建筑主体
岳阳楼是一座木构建筑,外观三檐三层,楼中有四根楠木柱直通屋顶,建筑物的总高度高达七十多米。岳阳楼的屋顶是“盔顶”,盔顶的特征是垂脊处上半外凸,下半部分下凹,和头盔的形状比较相似,相传是南北朝之后,中原民族吸收了草原民族的建筑形式而产生的。
据考证,岳阳楼至少修葺过51次,重建过24次,因为每个朝代的营造手法不同,其形制也发生过一些变化。从宋代开始有《岳阳楼图》传世以来,岳阳楼的建筑形制主要有三种模式:宋时二层三檐,重檐歇山十字脊;元代二层三檐,重檐歇山顶;明代岳阳楼二层三檐,平面呈六边形。自清代康熙以后,岳阳楼改建成三层三檐的建筑,并一直保持着三层三檐的结构。
岳阳楼周边重要的古迹有鲁肃墓、文庙、慈氏塔等,最为著名的是岳阳楼下的洞庭湖,与岳阳楼相映成趣,正所谓: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的前世今生
岳阳楼相传为三国时期鲁肃的阅军楼,在南北朝时称作“巴陵城楼”。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于426年登楼赋诗,写了第一首关于“巴陵城楼”的诗词;唐朝宰相张说任岳州刺史时改建了城楼,并时常与文人墨客在此赋诗,同朝代的杜甫、李白、李贺等诗歌大家的赋诗更是令岳阳楼名声大震;为我们熟知的一次重修是在庆历六年(1046),宋朝的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守,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尽爱国忧民之情怀……此后,岳阳楼近乎老少皆知。
岳阳楼几经修葺,依然屹立在洞庭湖畔,成为岳阳城市精神文化的象征。湖南的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以及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古诗词与地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临的岳阳楼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岳阳楼是同一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