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在哪里
古诗词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拼音:
送sòng元yuán二èr使shǐ安ān西xī
〔唐táng〕王wáng维wéi
渭wèi城chéng朝cháo雨yǔ浥yì轻qīng尘chén,
客kè舍shě青qīng青qīng柳liǔ色sè新xīn。
劝quàn君jūn更gèng尽jǐn一yī杯bēi酒jiǔ,
西xī出chū阳yáng关guān无wú故gù人rén。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停歇的朝雨,润湿了尘土飞扬的地面。客舍、杨柳本是离别的象征,此时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也透露出这深情的离别不是黯然销魂的,而有一种轻快、富有希望的情调。三、四两句写惜别,作者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其中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不舍、深情关心以及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
古诗词与地理:阳关在哪里?
阳关是汉武帝击退匈奴之后“列四郡,据二关”的产物,设在敦煌城西南79公里的“古董滩”上,在今甘肃敦煌市西。阳关与玉门关南北呼应,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同玉门关一样,阳关在唐朝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而逐渐废弃,现在已经被黄沙掩埋,只能看到断壁残垣的痕迹。
中国最早的“海关”
在古代,人们以北为阴,以南为阳。因为阳关在玉门关之南,所以称为阳关。它曾是中国汉唐时期重要的边塞关隘和最早的海关,为保疆安民、维护西域稳定,保障丝绸之路畅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海关
通过历代文人的吟唱,“阳关”成为人们告别故土亲人、出征远游、表达离情别绪的场所。为了祝福远行的亲友,人们寄希望于阳关道成为宽阔、平坦的“阳关大道”,于是“阳关大道”就渐渐成了希望大道、光明大道、康庄大道的代名词。
阳关现存遗址
阳关景区现存有汉唐时期的古关、古城、古烽燧、古水源、古道、古塞墙、古墓葬、古陶窑等众多文物遗址。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遗址、传承发扬敦煌文化,景区内兴建了阳关博物馆。阳关博物馆整体呈现仿汉建筑风格,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景点式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陈展风格新颖,能够系统地反映汉唐时期敦煌及阳关的繁华与变迁。
敦煌阳关景区名胜荟萃,是敦煌文物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主要由距今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物遗址、沙漠绿洲自然景观和现代人文景观组成。阳关博物馆位于景区中心地带,南距烽燧遗址800米,又南有古董滩,阳关遗址即在此滩。东有唐寿昌城及出天马的汉渥洼池故址。向西南行,丝路南道在群峦叠嶂中蜿蜒延伸。附近的沙漠森林公园林荫茂密,古木参天,且多暗泉、溪流,潺潺流淌。登高远眺,阿尔金山(古名金鞍山)之皑皑白雪,浩瀚戈壁、苍茫大漠的宏阔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汉晋墓葬群数量众多,布满四周,加之有雄浑壮美的大漠绿洲自然景观辉映其间,整个景区蔚为壮观。我们游览阳关景区,可以亲身领略大汉盛唐历史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欣赏大漠自然风光的奇险与广阔,体验风土人情的淳朴与自然。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凭借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风物尽收眼底。阳关烽燧遗迹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这座烽燧采用几层土块一层芦苇的方式层层叠压夯筑而成,现残高4.7米左右,底宽7米左右,顶宽6米左右,攀登峰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故称“阳关耳目”。阳关地区烽燧以“十”字形分布,有别于玉门关地区烽燧“一”字形分布的形式。在古代建关,选址非常讲究,阳关也不例外。据考古学家研究,阳关占据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这里水源充足,具有渥洼池和西土沟这两大独立水源,军士借此水而生息。而在茫茫戈壁上,控制了水源,也就控制了关隘通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古诗词与地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是中国最早的“海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