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关
古诗词赏析:长相思原文带拼音原文: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拼音:
长zhǎng相xiāng思sī
〔清qīng〕纳nà兰lán性xìng德dé
山shān一yī程chéng,水shuǐ一yī程chéng,身shēn向xiàng榆yú关guān那nà畔pàn行xíng,夜yè深shēn千qiān帐zhàng灯dēng。
风fēng一yī更gèng,雪xuě一yī更gèng,聒guā碎suì乡xiāng心xīn梦mèng不bù成chéng,故gù园yuán无wú此cǐ声shēng。
注释:
词作的上片写将士们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的景象。“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身向榆关那畔行”让人联想到将士们身虽向榆关,心却向故乡,表现了对家园的留恋之情。下片“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的荒寒之景,也与上片“夜深千帐灯”呼应,道出了将士们深夜难眠的原因。后面的“聒碎乡心”更是直接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结之情。
古诗词与地理:榆关在哪?
词中的“榆关”即今天的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抵御北方鞑靼、瓦剌的入侵,中山王徐达奉旨修永平、界岭三十二关。当徐达路经山海关地区时,见此地北靠连绵起伏的燕山,南临烟波浩渺的渤海,紧扼海陆要隘,定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在山海之间重修长城,并建关设卫。因其城防选址依山傍海,遂命名为“山海关”。洪武十五年(1382),山海关关城落成,此后又历经六十余年的建设,山海关形成了一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功能分明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长城东部的第一个重要关隘,享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
榆关的前世今生
榆关,即今天人文历史悠久的山海关地区,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此定居和繁衍生息,这里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南北朝时期,山海关地区便开始了长城的兴建,现山海关境内里峪、老边沿、长寿山石门岭上的长城,都是北朝长城的遗迹。后历经战乱与朝代的更迭,隋朝时期在该地区建立渝关,隋唐时期征伐高丽的大军则频繁往来于山海关古碣石道,因为它是古代中原通往东北的唯一交通孔道。宋辽时期,山海关地区有大量河北南部的移民迁入并定居农耕,这里更名为临闾县,元灭金后改称迁民镇。所以山海关在历史上也被称作“渝关”“临渝关”“临闾关”。
明代修建的山海关城防,发挥着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作用。关城规模最大时,东西南北各开有一座城门,四座城门外各有一座瓮城,城门上方均建有箭楼。关城以北的平缓地区被称为左翼长城,与之相接的山脊上的长城由近及远依次为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九门口长城;以南的长城被称为右翼长城,最南端的入海石城伸入渤海,因形似龙头伸入大海,故俗称为老龙头。
清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设卫,二年设关。乾隆二年(1737)撤卫设临榆县,鼓励关内贫民入关耕种。自此以后山海关便成为清代两京重要御路,清朝的皇帝由北京回沈阳祭祖,必经山海关。本词就创作于纳兰性德陪康熙帝回沈阳祭祖驻跸于山海关地区时,边关荒寒的景象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以哀景衬伤情,行者乡思更烈。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了几次行政区属的变迁,山海关古城最终被划为河北省秦皇岛市,后又陆续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古诗词与地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为什么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