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鸵鸟的误解:
与普遍流行的说法相反,鸵鸟从不会把头埋入沙中。事实上,在受到威胁时,这种体型庞大、不会飞的鸟无一例外地都是依靠恰恰相反的策略,即借助它们的长腿逃离逼近的危险。“世界上最大的鸟”这一荣誉属于鸵鸟。
鸵鸟图片1
鸵鸟的分布:
鸵鸟广泛分布于非洲平坦、开阔、降雨少的地区。有4个区别显著的亚种:北非鸵鸟,粉颈,栖息于撒哈拉南部;索马里鸵鸟,青颈,居于“非洲之角”(东北非地区);马赛鸵鸟,与前者毗邻,粉颈,生活在东非;南非鸵鸟,青颈,栖于赞比西河以南。阿拉伯鸵鸟从20世纪中叶起便已绝迹。
鸵鸟的分布
通过进化,鸵鸟已经具备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系统:长而灵活的脖子和大而敏锐的眼睛。这使它们能够及时发现迫近的危险,从而迅速采取行动逃离。
鸵鸟生活习性:高大且不会飞行形态与功能
鸵鸟的羽毛柔软,没有羽支。雄鸟一身乌黑发亮的体羽与它两侧长长的白色“飞”羽(初级“飞”羽)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它显得异常醒目,白天在很远的距离之外便能看到。雌鸟及幼鸟为棕色或灰棕色,这样的颜色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刚孵化的雏鸟则为淡黄褐色,带有深褐色斑点,背部隐隐有一小撮刚毛,类似刺猬。鸵鸟的颈很长,且极为灵活。头小,未特化的喙能张得很开。
鸵鸟图片2
眼睛非常大,视觉敏锐。腿赤裸,修长而强健。每只脚上仅有两趾。脚前踢有力,奔跑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是不知疲倦的走禽。因为步伐大、脖子长、啄食准,鸵鸟能够非常高效地觅得栖息地内分布稀疏的优质食物。它们食多种富有营养的芽、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样的觅食与其说像鸟类,不如说更像食草类的有蹄动物。鸵鸟在多次进食后,食物塞满食管,于是像一个大丸子一样(即“食团”)沿着颈部缓慢下滑,由于食物团近200毫升,因此下滑过程中颈部皮肤会绷紧。鸵鸟的砂囊可以至少容下1300克食物,其中45%可能是砂粒或石子,用以帮助磨碎难消化的物质。鸵鸟通常成小群觅食,这时它们非常容易遭到攻击,所以会不时地抬起头来扫视一下有没有掠食者出现,最主要的掠食者是狮子,偶尔也有美洲豹和猎豹。
一群鸵鸟疾速穿越纳米比亚境内几乎为一片银白色的埃托沙盐沼。对鸵鸟来说,要在这片到处都有行动敏捷的食肉动物出没的大陆上生存下来,具备快速奔跑的能力无疑至关重要。
鸵鸟生活习性:照看“别人的孩子”繁殖生物学
鸵鸟的繁殖期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东非,它们主要在干旱季节繁殖。雄鸵鸟在它的领域内挖上数个浅坑(它的领域面积从2平方千米到20平方千米不等,取决于地区的食物丰产程度),雌鸵鸟(“主”母鸟)与雄鸵鸟维持着松散的配偶关系并自己占有一片达26平方千米的家园,雌鸵鸟选择其中的一个坑,此后产下多达12个卵,隔天产1枚。会有6只甚至更多的雌鸵鸟(“次”母鸟)在同一巢中产卵,但产完卵后一走了之。这些次母鸟也可能在领域内的其他巢内产卵。接下来的日子里,主母鸟和雄鸟共同分担看巢和孵卵任务,雌鸟负责白天,雄鸟负责夜间。没有守护的巢从空中看一目了然,所以很容易遭到白兀鹫的袭击,它们会扔下石块来砸碎这些巨大的、卵壳厚达2毫米的鸵鸟蛋。而即使有守护的巢也会受到土狼和豺的威胁。因此,巢的耗损率非常高:只有不到10%的巢会在约3周的产卵期和6周的孵化期后还存在。鸵鸟的雏鸟出生时发育很好(即早成性)。雌鸟和雄鸟同时陪伴雏鸟,保护其不受多种猛禽和地面食肉动物的袭击。来自数个不同巢的雏鸟通常会组成一个大的群体,由一两只成鸟护驾。仅有约15%的雏鸟能够存活到1岁以上,即身体发育完全。雌性长到2岁时便可以进行繁殖。雄性2岁时则开始长齐羽毛,3~4岁时能够繁殖。鸵鸟可活到40岁以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鸵鸟(世界上最大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