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和张继 枫桥夜泊。希望大家喜欢。
【题解】 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后称枫桥。张继以后,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数。现桥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为花冈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此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 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联想“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 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咣——咣——”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 【全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 释】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在此寺,因而得名。 ③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 【译文】 夜正深,月将落,霜华寒气弥漫四空,归宿巢中的鸦群偶尔发出一二鸣啼声,是月魂的惊悚,还是禽梦的呓语?夜色深沉中依稀可辨的江枫和星星渔火相映,将人间静谧的梦乡时刻衬现得尤为安宁。我在客舟中倚枕难寐、静听着姑苏城外这座寒山名刹中,传出令人销魂的半夜钟声!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诗人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秀丽的山川之景和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蜚声中外,传诵人口。 首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象。“月落”、“乌啼”是半夜至拂晓前诗人的目见耳闻。“霜满天”点明节令是深秋。霜,是不会满天的,这里的“霜”指降霜时散发出的寒气,即霜气。月亮在半夜以后渐渐地西沉下去,周围一片灰暗迷蒙,显得格外静谧冷清。树头的栖鸦时而发出哑哑的叫声,“乌鸣山更幽”,半夜宁静中的乌啼声使得环境的清寂更显突出。这时,霜气弥漫,充塞天空,令泊船上的诗人身心倍感寒意。这三种景象的联结和组合,由所见到所闻,再到所感,层次分明,十分和谐,构成了一幅深秋半夜的幽美画面,而且可以说是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的 “有声画”,为全诗设置了寂寥凄清的氛围。 第二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扣住诗题中 “夜泊”二字,进一步写景抒情。这一句也写了三种景象。“江枫”的“江”,指从枫桥下流过的古运河。诗人透过迷蒙的夜色,能隐约看见河岸上的枫树。《楚辞·招魂》有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前人惯把“江枫”和愁情联系起来,这里写 “江枫”也是景中寓情。“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枫桥是古运河的重要渡口,在那里停泊着许多渔舟。作者隔着水面,看到点点渔火,在一片幽暗之中晃动闪烁,逗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江枫”和“渔火”,动静相衬,明暗相配,组成了清幽的夜泊之景。“愁眠”,是说作者怀着旅愁在船舱中躺着,辗转不眠。这是此句的关健性词语:正因为怀愁难眠,所以能从舱中看到 “江枫” 和 “渔火”; 反过来,又由于 “江枫” 和 “渔火” 的相对相伴,触景生情,增添哀愁,更使他夜不能寐。“对愁眠” 的 “对”字,在这里具有双向性质,体现了夜泊之景和旅人之情的交相融合。“愁眠”也是全诗的中心,既承上,又启下,前面所见到的景象和后面所听到的钟声,都由这二字相贯串,形成了诗的完整意境。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既点出诗人泊船的所在,又写明下面夜半钟声的出处。寒山寺离枫桥很近,从枫桥向东望去,在夜色中可以隐隐看到寺宇的某些轮廓,当然也能清晰地听见寺内传出的钟声。此处直接点明这名城古刹,除了起到由夜泊之景向夜半钟声过渡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使人自然地想起寺内肃穆的殿宇,庄严的佛像,由此产生出一种历史文化美的感受。至此,江枫渔火和寺影相映成趣,自然风物美和历史文化美合而为一,融化在作品诗意美的表现之中。 末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 “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 《南史》 中都能找到 “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 “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 《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声象并茂,是优美的诗,也好像是生动的画和富于韵味的乐曲,具有独特而永久的艺术魅力。这诗出现后,使原本极为普通的枫桥和寒山寺名播四方,成为后人不断题咏的对象,如明代高启的 《枫桥》就很有代表性:“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枫桥夜泊》还很早传入日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一首28字的小诗,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鉴赏】 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 枫桥所在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江面。“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 “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或许这也正是作者当年的想象),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 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 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这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的积淀,包容着佛性的旷达,“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 (刘学锴语)。 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 【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至德元载(756)避地江左,游历苏、杭等地,大历初在京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约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气节自矜,诗以《枫桥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卷,然所收诗多有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张继《枫桥夜泊》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