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公子突设计破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公子突设计破敌

春秋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周朝虽存天子之名,却无天子之实权,只是一具政治空壳。公元前8世纪,郑国在诸侯国中势力渐渐强盛起来。强大起来的郑国,很想在中原有所作为,进一步奠定其在诸侯中的地位,但戎人的不时侵扰,成为困扰郑国发展的障碍。

当时,在今天河北卢龙和山西交城、平陆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被统称为戎人。戎人士兵在数量上虽然比中原各国要少得多,但作战勇敢,敢打敢冲,战斗力很强。他们平时以部族为单位,作战时联合成一个群体,以步兵为主,机动灵活,时聚时散,常常侵入中原。当时,由于戎人的部落位置都集中在偏北方,于是郑国就成了他们经常侵入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敌人,国君郑庄公很是头痛,不平定后方的戎人之乱,就无法向前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但同戎人作战又总无从下手,一不小心还会吃败仗!这一年,北方的戎人又一次大举进攻郑国。郑庄公想派兵前去抵抗,又担心难于取胜。公子突见父亲在对戎人出兵的事情上迟疑不定,就问:“君父为何迟疑不决?”

郑庄公说:“戎人是步兵,而我们善于车战。两军交锋,我们的战车虽攻守兼备,但远不如步兵灵活,我怕他们突然从后面绕到前面袭击我们。”

公子突听后,便献计说:“戎人有勇无谋,又不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纪律松散,对付戎人,必须智取。我们先派一些勇士作为钓饵,和戎人一接触便向后退。您事先设下三道伏兵等待他们。戎人的品性我十分了解,他们轻率而不整肃,贪得无厌而不讲配合。打仗胜利了,争名夺利,各不相让;失败了,又各奔东西,互不相救。他们见我军后退,前面的人为抢财物和俘虏必然贸然前进,遇到我们的伏兵,他们定会迅速奔逃。而后面的部队也不会上前相援。敌兵没有后继者,就会全线崩溃。我们只要再进行围剿,全部歼灭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如此一来我们多年的心头之患就解决了。”

郑庄公认为公子突说得有理,便采纳了他的计策,派大夫祝聃带兵设下三重伏兵,并告知祝聃,切记要等到敌人进入第二重伏兵地带时再发动反击,然后派出小股部队前去诱敌。郑军的小股部队遇见戎人的部队时,稍一接触即伪装不敌,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戎人的士兵见到遗留下的武器和军用物资,马上你争我夺,一片混乱,并乱作一团地向前冲,当小股部队将戎人军队引入第二道埋伏地点时,祝聃领兵突然杀出,将敌军分割成两段。前面的戎人利用他们的勇敢不畏死地冲过第二道伏兵,前面还有第三道伏兵等着他们,果然如公子突所料,后面的戎人部队遇到伏兵不顾前面的部队正受到郑国军队的前后夹击,后退逃走,于是,事先埋伏好的一直没有发动的第一道伏兵又把这一部分戎人部队团团围住。戎人部队被分割成了两段,前后不能互相照应,又都受到郑国军队的前后夹击,戎人步兵的机动性优势顿时无从发挥。这时,郑国军队战车的强大力量得以发挥,不但能够轻松抵御戎人步兵的冲击,而且攻击起被围困的戎人步兵毫不费力。最后,戎人在这种前后夹击中全军覆没。

公子突的妙计帮助郑国一举消灭了长期困扰后方的戎人,从此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开始向外发展和扩充势力,不久便成为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公子突诱敌之计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知彼知己,对敌我双方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戎人勇敢,但军纪不严,军心散乱,他们得胜骄傲,贪图战利品而轻兵前进。他们遇挫而馁,不顾全局,互不相救。这是他们的劣势所在。而郑军善于车战,这就是优势所在。

“知己”和“知彼”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人不能在更高意义上理解对自然的“征服”,一味地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及的是人类自己的生存。

总之,只有在更高意义上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才真正有可能战胜自己,克服困难,恰当处理各种关系,合理解决一切问题。

相关推荐文章:「中国古代智谋故事」郑庄公韬光养晦(以守为攻,后发制人) 郑庄公韬光养晦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因为她娘家姓姜,丈夫的谥号是武,所以人们就叫她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两个,生庄公时武姜难产,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并从心里很讨厌庄公。 姜氏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王,她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继了位,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将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庄公回答说:“制这个地方是非常险恶的城邑,虢叔就死在这里,除此以外,别的城邑我都照您的吩咐办理。”于是,武姜就要了京。庄公让共叔段居守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因为京这个地方的规模太大,与…「中国古代智谋故事」谢玄淝水破苻坚(切不可仗一时之势,逞一己之能) 谢玄淝水破苻坚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在攻占东晋梁、益二州后,继而占领襄阳、彭城等地,急欲灭亡东晋,统一天下。 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阻,调集九十万大军分三路攻晋。八月,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郎(禁卫军)三万,在东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但是,到了九月,后续部队凉州兵才到达咸阳,西路的蜀汉兵刚刚顺江而下,东路的幽冀兵才到达彭城,兵力极其分散。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致主张抵抗。他们一方面缓解内部矛盾,另…「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司马懿佯北勿从(乘其不意,攻其不备) 佯北勿从 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的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司马懿 起初,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每有军国大事,曹爽不敢自断,都由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荐了何晏、李胜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这些人便时常告诫曹爽,说司马懿名声太重,不应该把军国大权委托给他。曹爽涉世未深,听信了建议,任用何晏等掌大权,把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全部夺了过来。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可奈何。他明白自己虽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毕竟曹爽是宗室贵族,而自己太尉的兵权被夺去,做了一个有名…「中国古代智谋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夺气攻心,让对手心服口服)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助刘禅即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当时,益州郡有个豪强雍简,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孟获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兵反抗蜀汉。 诸葛亮 经过雍简的煽动,太守朱褒、越牂部族酋长高定,也都纷纷响应。这样一来,蜀汉几乎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蜀汉着急呢? 但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中国古代智谋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 割发代首 曹操 曹操领兵打仗,所向披靡。这除了他会计谋、善用人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纪严明。不管对士兵,还是将领,要求都极其严格。 有一次,曹操的部队行军,要经过一大片农田。当时,曹操认为: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强兵足食。因而他在许都地区搞了募民屯田,经济效益显著,这片农田在老百姓的精耕细作下,庄稼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 曹操走在田间,望着麦田,担心行军的队伍会踩坏庄稼,便传下口令:“行军途中,不准毁坏麦苗。违令者斩!” 部队将士小心翼翼地择道而行。骑马的人也都只好下马行走。 忽然,田中一群鸠鸟被行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公子突设计破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