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楚国郢都人。据说他弹琴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跃出水面倾听;他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会仰首而听。
俞伯牙的成就来自其师成连的独特教学方法,他年轻时跟成连学琴三年,技巧已经掌握,就是达不到精妙的地步。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抚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为天下妙手。
后来,俞伯牙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为编修乐谱,他专程去楚地采风。伯牙离开楚国12年了,思念故国江山之美景,想从水路观赏一路风景而回。楚王同意了他的奏请,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非常齐整。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美景,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船行至汉阳江口。当时正值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泊于山崖之下。过了一阵子,风恬浪静,雨止云开,俞伯牙见风住雨停,便站立船头,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命童子焚上香炉,开囊取琴,曲犹未终,指下“嘣”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按当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大惊,命童子去问船头船行至了什么地方。船头答道:“因为风雨,船停于山脚之下,只有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之下哪里会有听琴之人?肯定是可疑之人。”便令手下人下去查看,这时崖上有人答道:“舟里面的大人,您不必多疑。小人并非奸盗之流,只是个樵夫。因为打柴回来晚了,又赶上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恰好听到您在弹琴,被优美的琴声吸引住了,少住听琴。”伯牙笑道:“山中打猎之人怎懂得‘听琴’?快快离开吧!”那人不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就把他请到船舱中,二人谈论起各种音乐理论与知识。樵夫对伯牙的提问对答如流而且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伯牙很是佩服,有感相见恨晚。于是换好琴弦,为樵夫弹奏起来。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弹琴志在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下官年长你一旬,若不嫌弃的话,咱们以后就以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樵夫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小人乃穷乡贱子,怎敢攀附?”伯牙回答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平生之万幸啊。”便命童子添炉焚香,在船舱中与樵夫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樵夫为弟。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两人依依不舍。伯牙把樵夫送至船头,洒泪而别。
【悟在当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所以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是真正可以称得上知己的又有几个呢?所谓知己,并不是指那些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简单地说,知己应该是建立在更高的价值追求和学识基础之上的。知己难求,唯有努力修身自立,获得真才实学,以真诚换真诚,方可友谊长存,共同进步提高。
人虽然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但真正的知音是可以穿越这些世俗的东西的,只要彼此的心中存在着相互欣赏、相互认同,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