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画面】
原文:伯牙触景生情,心潮激荡,一曲又一曲地弹下去。突然他受到了惊吓,“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他猛一抬头,看到一个人站在岸边。这位櫵夫装扮的人赶紧大声说:“对不起,惊扰了您。我只是一个砍柴的,回家路上听到美妙的琴声,不由得听呆了。”
解析:
伯牙优美的琴声,刚好让过路的钟子期听见了,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至深,可以听到琴声背后所表达的意境,可以听到伯牙的心中期待的愿景,并且知晓大自然是他的老师。
谁知一曲未终,突遭惊吓,“咔”的一声,琴弦断了一根。俞伯牙大惊失色,在暗夜明月之下,一个农夫模样之人,突兀地站在眼前,伯牙大惊失色。原来乃一樵夫,打柴回家,适逢暴雨,避于崖下,闻琴声悠扬,稍住听琴,听呆不由失声。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以砍柴为生的人。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据说当年子期二十七岁,伯牙三十七岁,伯牙为兄,子期为弟,兄弟相称。但不知故事中摇身一变为一长须老者,不知何故。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碑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第6画面】
原文:伯牙心想:一个砍柴的櫵夫,怎么能听懂我的琴声呢?于是他问道:“那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櫵夫施礼之后笑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子,可惜您弹到了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赶忙站起身来邀请他上船细谈。
解析:
钟子期懂得曲子的来源,这说明此人并非山野农夫,果然是隐居在此的一位读书人。一个樵夫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而入迷,引起了伯牙的兴趣,引领子期船上共叙,爱才之心与敬才之道,打破了当时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限制。
此刻,满天星斗与起伏群山交织在一起,这里用天地的融合暗示他们彼此的靠近,船上明亮的船舱也预示着两人炙热心的交流。
【第7画面】
原文:櫵夫名叫钟子期,是一位归隐的读书人。他精通音律,棋艺高超,久仰伯牙“琴仙”的盛名,不曾想在这个月圆之夜萍水相逢。喝过几杯酒之后,伯牙兴致更高,开始弹起自己的得意之作。
解析:
两人相识相知之时,色调温暖明亮,即便是黑夜,亦是月明如昼,两人直谈到月淡星稀,才不舍拜别。到相逢子期,初遇知音。人物形体刻画饱满生动,形神具备。
拥有知音是世界上每一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能够享受这无与伦比的音乐,雄浑辽阔的大自然和凄美纯洁的故事,并让画作从它们中自然流淌,这是艺术家的幸福。
钟子期偶然间听到了俞伯牙的琴声,只一下便听出了伯牙赋予琴声中的感情,听出了他的欢乐与愁苦,两人相见恨晚。毕竟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两人都认为寻得了终生知己,终日在一起共同交流琴技,俞伯牙弹琴那么钟子期就和,两人在一起好不快活。
【第8画面】
原文:当伯牙想象自己登上高山大峰、胸襟鼓荡时,他便奏出高亢雄奇的琴声。钟子期高声赞道:“好壮丽!那巍峨而庄重的高山,好像就在我的眼前!”
解析:
登高山与临流水之乐,是伯牙酒后兴致之作。用莅临高山之巅的意境来体现伯牙琴意的高超,
子期听完伯牙的演奏,大加欣赏,忍不住自言自语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的音乐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大为吃惊,在此山中,还有人能欣赏到我音乐的意境。
作者还原出伯牙《高山》琴曲的意境,一对知音矗立山巅之上,伯牙抚琴,子期静听,眼前出现连绵起伏群山,云里雾去,天苍苍野茫茫,无人之境,响彻高亢雄奇的琴声。
【第9画面】
原文:伯牙内心奔淌着澎湃的波涛,脑中浮现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连连点头道:“秒啊!那滚滚的流水,如无边的江海一般宽广浩荡,滔滔不绝!”伯牙感动地放下琴,长叹道:“你如此理解我弹琴时所想象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过你的耳朵!人生遇到子期兄这样的知音,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于是,他给钟子期讲述从前学琴的经历和创作“高山”“流水”琴曲的故事。
解析:
伯牙又演奏了一首描写河湖的乐曲《流水》,澎湃的流水就从高山流下,子期惊呼,“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流水,钟子期一下就听出了江河奔腾不息的感觉。
篇幅最大宽阔的是高山流水一幕,仿若展开一幅山水画卷,三页并作一页,徐徐展开,水从天上来,四周碧绿满眼,山河开阔,绵延起伏,美的惊心动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可谓精美绝伦。
仿若故事里的人跃然纸上,浓浓中国风的绘画,让人不经赞叹不已,昂扬屹立的高山,流水,或蜿蜒柔美,或湍急澎湃,或尽显“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
折页中的“高山”和“流水”比较有气势。高山和流水代表着动静两种状态,伯牙的琴声充分的表现了这两种状态。
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湖北省石首市的调弦亭,位于调关镇之西的荆江南大堤与八一大堤交汇处。民间传说此地就是俞伯牙抚琴调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为“调弦口”,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在他坟前将琴摔碎,断裂的琴弦就成了调弦河。早在宋朝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调弦亭”,由于年久失修而毁于民国。1999年,调关镇人民政府在调弦口闸旁竖立了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雕像。2006年因加高荆江大堤而拆去。
【第10画面】
原文:伯牙的琴艺老师是成连先生。三年不到的伯牙就学会各种操琴技巧,但他对音乐的理解总是流于表面,少了高贵的气质和雅致的神韵,也不能引起听者共鸣。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有一位老师住在蓬莱东海,他有一种‘激发情感’的方法,可以改变你的琴艺进境。”师徒二人乘船到蓬莱后,却不见人的踪迹。成连先生说:“你先在这里练琴,我去找老师。”
解析:
这个绘本揉合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伯牙学琴》两个故事。
伯牙学琴三年,琴技达到水平,但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前来向成连的老师取经。成连以寻师为名,置伯牙于东海练琴。
东海之上,唯有师徒二人,小船之上,谆谆告诫,绿水波涛,情之所至。岸边蓬莱小岛,幽雅寂静,树影婆娑,云遮雾绕,一片仙境。
【第11画面】
原文:在成连先生离开的十几天里,伯牙练琴之余,举目四望。面对浩瀚大海,倾听涛声澎湃。回望岛上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耳边不时传来群鸟啁啾翱翔的声响。日复一日,伯牙在岛上的所见所闻,汇成各种奇特不一的声音,它们形成音乐的激流,让他感到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他有巨大的冲动要把自己的心灵感悟用琴声表现出来。他在琴上弹奏得浑然忘我,竟不觉时光流逝,日夜更替。
解析:
老师远去寻师,独自一人漂泊海面,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从此成为当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直到遇到了子期。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事实上,成连老师让俞伯牙到蓬莱山,身处孤岛,整日与山为朋,与海为伴。是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画面采用了联动画面,体现出音乐的动感,浮现的文字是其内心的感受,使身心合体,与美妙的大自然浑然天成。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儿童绘本故事精读」《高山流水》——知音佳话传唱千年 –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