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和农历十二个月候应姊妹花(十二姊妹花歌谣)

四季对应的鲜花

我国地大物博,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各色的鲜花把环境装点得十分美丽。

十二姊妹花歌谣

人们根据农历十二个月的花开花落编成《十二姊妹花》歌谣,这也是对农历十二个月候应姊妹花最恰当不过的阐释:

正月梅花凌寒开;

二月杏花满枝来;

三月桃花映绿水;

四月蔷薇满篱台;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洒池台;

七月凤仙展奇葩;

八月桂花遍地开;

九月菊花竞怒放;

十月芙蓉携光彩;

冬月水仙凌波绽;

腊月腊梅报春来。

姹紫嫣红的百花绽放,所展示的自然美必然是非常诱人的。因此,举不胜举的文人墨客对花儿极为钟情。他们玩味和吟咏百花,因而便有了经典的十二月花神之说:一月兰花屈原,二月梅花林逋,三月桃花皮日休,四月牡丹欧阳修,五月芍药苏东坡,六月石榴江淹,七月荷花周濂溪,八月紫薇杨万里,九月桂花洪适,十月芙蓉范成大,十一月菊花陶潜,十二月水仙高似孙。

我国地大物博,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各候对应之花可能会出现不完全相同的现象。因此,《十二姊妹花》歌谣内容也会因为地域不同而略有不同之处。

相关推荐文章: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有哪些风俗?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四月六日至六日之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气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24节气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丰富内涵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什么是物候现象? 二十四节气不但在历法方面有所创造表现,而且与节气物候也有密切的联系。为了科学、有效、更切合实际地划分、界定二十四节气,也为了寻找到各个节气之间相互衔接、起始的“物化标志”,于是便有了从时序上,每月六候(候:古代以一候为五日,具体用鸟兽草木等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一年七十二候的区分,从而出现了各种应时的“物候现象”。 七十二候的基本内容(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七十二候既是对古代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的总结,又是古代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 (1)立春 初…咬春的由来,咬春是什么意思 咬春的由来,咬春是什么意思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立春的“立”表示开始的意思。民间有句关于立春的谚语:“立春一日,百草回芽。”说的就是立春是春季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冬天就算过去了,天气越来越温暖,草木生长,鸟语花香,一切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立春也被称为“咬春”。在这一天,人们常会从市集上买一个萝卜来吃,这样做的缘由是萝卜是春季当季的蔬菜。古时候的老百姓讲究到什么时令吃什么食物,吃萝卜的深意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 大人将新鲜的萝卜给孩子咬几口,寓意消除百病,迎接新春。这个习俗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时候,人们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所以将这一天称为冬至。在古人的心目中,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家人团聚等。 在冬至这一天,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和女娲有关系。上古时期,世间还没有人类,女娲便用泥土捏出一个又一个小人儿,看着这些小泥人儿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类,女娲十分高兴。 转眼到了冬天,天气十分严寒,女娲捏出的这些人受不了寒冷,耳朵纷纷被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二十四节气和农历十二个月候应姊妹花(十二姊妹花歌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