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王昌龄的诗句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处】唐·王昌龄《出塞》。 【意思】现在高悬在天空的月亮和古代秦朝时所照射的月亮是一样的;而现在的关卡和汉朝时候所设立的关卡也是一样的。但是,那些离开故乡越过关卡而远征到万里外遥远边区的将士们,至今尚未回来啊! 【意思2】起句以秦月汉关对举成文,绘出古月犹照今关的苍茫雄浑之景;次句由景入情,慨叹千百年来边患迭起,征夫有去无回,明月关城正是见证。十四个字蕴含着深刻悲剧性的历史、现实内容,也自然地传达出靖边备胡的美好愿望。 【鉴赏】从秦汉时便筑关设塞,从秦 汉时明月便照映这关塞。可是一千年来有多少戍边的人只去不还。诗句表 现了对长年戍边、征人不还的慨叹。被许多人看作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 作。前句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笔简意繁。诗句发端奇绝。秦 汉关月,时空纵横,寄情于广漠高远之处,可谓天造地设,笔姿雄健, 音节浏亮。后句实为前句的解释,点明慨叹的实际含义。“万里长征”, 极言地广,“人未还”,置人于未知当中,亦显得无边莫测,使前后句 势统一。 【鉴赏2】秦汉时代的明月高照,秦汉时 代的边关犹在,连年不断的战争,戍边将士从未返回。首句运用互文见 义的手法,举秦而包融汉,举汉而包融秦。秦汉关月,今犹如昔,征人 未还,千古同慨。诗人以凝炼的笔触,概括了秦汉至唐几个朝代的现 实,指出亘古如斯,频繁的战争使多少征人丧生边塞。作者创造了古朴、 苍凉的意境,寄托了无限愤慨之情。 【全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 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 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 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 区中部。 【全诗鉴赏1】 就诗题说,《出塞》乃乐府诗旧题。乐府诗是要度曲成章,广泛传唱的,因而要求诗中的字句必须易记上口,常见习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字眼。而这句诗的奇妙胜人之处则在于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自然形成一种雄浑浩茫的独特意境。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就不只是当代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这悲剧多么深广沉重啊!而希冀边境守将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而这不平凡的悲剧和愿望,都是随着首句“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来的。可见,看似平常的“秦””“汉”两词,体现了诗人无比高妙的神思匠心。而这句诗声调之高昂,气势之雄浑,含蕴之深厚,的确可以冠领全篇。 由此可以说,领会“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是欣赏这篇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关键。
【全诗鉴赏2】
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 “飞将军” 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明人李攀龙曾誉之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为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