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怎么写好看:
绛州历史词典解释
北周武成二年(560)改东雍州置。治龙头城(今闻喜县东北),后移治柏壁城(今新绛县西南),建德六年(577),又移治玉壁城(今稷山县西南)。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临汾县(十八年改正平县,今新绛县)。大业三年(607)改为绛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绛州。天宝元年(742),改为绛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绛州。属河东道。辖境相当今山西曲沃、稷山、新绛、绛县、翼城、河津、万荣、襄汾、夏县、垣曲、闻喜等市、县地。其后辖境屡有变迁。《新唐书·食货志》:“天下炉九十九,绛州三十”,为唐代著名的铸钱地。宋属河东路。金兴定二年(1218),升为晋安府。元复为州,属晋宁路。明洪武初省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辖境相当今山西新绛、稷山、河津、绛县、闻喜、垣曲等市、县地。1912年废,改本州为新绛县。
词语分解:
绛的字典解释 绛 (絳) jiàng 赤色,火红州的字典解释 州 zhōu 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州县
历史知识推荐:导官署
官署名。一作䆃官署。北齐始置,隋唐五代皆隶司农寺。掌选择米麦上供之事。唐代置令二人,正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上。另有监事、典事等;旧有细仓督、麴麦仓督,贞观中废。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绛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