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国是是什么意思?
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西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二》。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中的“是”即为则也,常也,法也,是国家长治的大政。“共,同也”(《说文解字》),即齐心协力的意思。这样看来,共商国是,即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事”的意思。
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西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二》。“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
扩展资料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参考资料:共商国是-百度百科
“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西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二》。“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国是”专指国家大事、国策、规划等重大事务,有政策法规等含义。“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如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协委员“共商国是”。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朝有不直、毁名之臣,则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疏上,夺俸一年。呜呼!国是所归,往往如此矣。”
扩展资料
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孙叔敖曰:“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乎?亦在臣乎?”孙叔敖曰:“国君骄士曰:‘士非我无逌富贵。’士骄君曰:‘国非士无逌安强。’人君或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国是无逌定矣。夏桀殷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故致亡而不知。”庄王曰:“善哉!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寡人岂敢以褊国骄士民哉!”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中的“是”即为则也,常也,法也,是国家长治的大政。“共,同也”(《说文解字》),即齐心协力的意思。这样看来,共商国是,即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事”的意思。
共商国是指共同研商国家大百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的决策。度
【发音】gòngshāngguóshì
【释回义】国是:国事;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答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共商国是”为什么是这个“是”?
楼主好!是”字有“法则”的意思,“国是”即有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含义。南朝范晔的《后汉百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度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问,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答,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内这里的“共定国是”,就是共商国家大计、国家政策,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国家事务。“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则,常也”,容“法也”,“国是”即为“国家之法则”、“国策”。
“是”也有和“事”含义相同的地方,指一般的事务复、事情。《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孙制子曰:”特来讲和一件是。
乐毅曰:“何是也?”此处,“是”和“事”就没百有区别。《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国是如度此,大夫何以家为?
这里的”国是“就不应该是“国策”的意思了,而应该是“国家之问事”。
“是”有“事(事情)”的意思,但是“事”却没有“是(法则答)”的含义,所以不能混淆。《礼
记
“共商国是”和“共商国事”有什么区别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道“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扩展资料
“国是”的演变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一旦一个派别的政治主张获得“国家是正确的”的地位,反对派就会受到“动摇国家是正确的”的攻击。尤其在南宋时期,以“国是”之名镇压反对派是最基本的政治手段。不同的是,只有北宋改革家才把自己的政治观定义为“国是”。
可见,当时“国是”作为回一个政治术语的概念还没有定论。到了南宋,无论哪个派别都会争夺“答国是师”的地位。北宋时期,“国是”走的是“改法”和“恢复宗法”两条道路,南宋时期“国是”走的是“斗”、“守”、“和”三条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是
“共商国是”和“共商国事”有什么区别共商国是[成语]
共商国是,音gòngshāngguóshì,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二》,意为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为书面语,需要与“共商国事”一词区别,不可混用。
共商国是指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国是”的“是”,有“正确”的意思,“国是”的意思是“国家大计”,指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传统汉语中专指国家大计、国家政策方针的专用词汇,也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语境庄重、严肃,不可写为“共商国事”。
区别:
“国事”与“国是”在词义范围、适用对象、语体色彩和语法功能上都有区别。“国事”与“国是”意义相近,但不是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而是两个不同的词,在实际使用上,“国是”要比“国事”的范围窄,因此不能用“国是”替代“国事”。
(1)词义范围不同。
“国是”的“是”字,其含义从一般意义上引申而来,有“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层意思,而“国事”的“事”字则仅指客观具体的事情。因此,“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
“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
“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
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5)语境不同。
“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的决策,而“国事”则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由此“国是”与“国事”孰重孰轻是非常明显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共商国是与共商国事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