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核心词:旅游业的特点。

中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目 录

一.中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3

二.现阶段的发展态势……………………………………5

三.中部旅游结构存在的问题……………………………7

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途径………………………………9

4.1 从产业来说…………………………………………9

4.2 从旅游行业来说……………………………………12

4.3 从现状来说 ……………………………………… 16

一.中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部地区主要指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六个省份.这里是我国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中部地区自然地貌发育奇特,历史文化悠久,山水风光秀丽,旅游文化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重要客源地和目的地,中部地区旅游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部旅游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总体水平较低,各省发展不平衡

从旅游接待规模看,中部地区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当于它们平均水平的1/ 4 左右;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与前三个地区相比位列第二(见图1) . 从旅游收入水平看,中部地区无论国际旅游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都不算太高,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仅占全国水平的4. 82 % ,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见图2) .

图1 2004年中部、长三角、珠三角与

渤海湾地区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占全

国比重(%) 图2 2004年中部、长三角、珠三角与渤海湾地区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占全国比重(%)

2、 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域差异大

中部六个省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极其丰富(见表1),在资源丰度和观赏价值上都位居全国前列,部分旅游资源还具有先天的垄断意义,个别资源在全国位居第一。

但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说来出,河南在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较高。山西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六省之首,但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在数量上相对其他省份比较薄弱。湖南和湖北属于华中名山峡谷区,并且湘西、鄂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给两省旅游业的发展增色不少。安徽、江西属于华东山水园林区,旅游资源以名山大川、湖泊水域为主,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3.旅游特色突出,产品优势凸现

中部各省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结合本省实际,逐步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逐渐形成自身的旅游特色,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优势逐渐凸现.游产品,旅游产品优势逐渐凸现。

山西、河南两省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许多极具价值的人文景观. 具有“中国历史博物馆”之称的山西省着重突出了“古”的特色,以文物古迹游,晋商文化游,宗教文化游,

黄河风情游为自己的特色产品。河南省围绕“中华民族之

根”这一主题,着重突出了“古、河、拳、根”四大特色,推出了河南功夫游、姓氏寻根游、古都名城游、历史考古游和大黄河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 万里长江横穿荆楚大地,构成了湖北省“水乡泽国”的绮丽景色,文化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使湖北省的自然资源更显异彩纷呈. 湖北省在“告别三峡”游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两市(武汉、宜昌) 、两山(武当山、神农架) 、两线(三峡线、古三国线) ”的旅游新格局。 安徽、湖南、江西等省突出了“名山、名镇、名人”的优势,黄山、九华山、张家界、衡山、庐山、龙虎山等国家级风景区和岳阳、景德镇、

赣州、歙县等历史文化名城都是这几个省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 中部地区在奇山异水观光、华夏古文化览胜、宗教朝圣游、修学旅游等产品方面优势明显.

二.现阶段的发展态势:

1、游客总人数的变化

近10年中部六省游客接待总数总体上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03 年之后,河南省游客接待总数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且与其他五个省份的差距逐年增大(见图1)湖南省和湖北省游客接待总数的增长速度又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其中江西省的游客接待总数增长最为缓慢。

2、旅游总收入的变化

从2000 年到2009 年,六个省份的旅游总收入总体上呈平稳增长趋势,同时与游客接待总数相似,河南省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五个省份,江西省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最为缓慢(见图2)

3、外汇收入的变化

近10 年,中部六省在旅游外汇收入上基本上呈一直增长趋势(见图3),但是旅游外汇收入的变化与游客总人数、游客总人数变化是不一致的,河南省的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最快,但是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不及湖南、湖北和安徽三个省份,说明河南省在海外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弱。

4、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

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的大小,可以反映旅游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通过分析各省份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可以为制定适合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2000~2009 年各年度各省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情况分析,各省份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重曲线呈波动式变化,但是整体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

三.中部旅游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区,旅游业产出水平与其地位很不相称.

许多

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旅游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存在。旅游业投资力度不够,投资结构不合理,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 社会资源的数额亦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区相比,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方面硬件设施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旅游经济强省转变”的需要。

二、旅游企业“小、散、弱、差”,各自分散经营,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能力差,还没有形成跨省区旅游项目开发、促销与综合服务网络;

三、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市场管理,涉及城建、文物、宗教、农业、林业、工商、环保、税务、物价等多个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而且往往重开发,轻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景区开发过程中,乱占乱建、采石毁林、破坏和污染景观事件时有发生。

四、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到位。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经济不够发达,人才引进上受诸多限制。缺乏高层管理人员,缺乏高级别导游人员和外语导游,涉外酒店的多数服务人员外语水平极差。一些景区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素质低下,严重影响景区形象。

五、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总体水平不高。虽然在国际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等方面持续增长,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旅游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六、竞争力弱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品牌建设不够。尚未形成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红色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旅游整体形象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品牌;据了解,中部某些省的旅游品牌在许多国外游客眼中已

经没有了重游的意义。

七、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产业化水平低。

八、旅游景点缺乏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区域布局不合理。

四.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

4.1 从产业来说:

(一).从传统旅游服务业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升级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首先要高度融入现代服务业理念,由传统旅游服务业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升级。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里,旅游业被划分在传统服务业中,尽管我国将旅游业多年来一直定义为新兴服务业,但新兴未必是现代的,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都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此时为新兴服务业,彼时则为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既具有与传统服务业一致的基本特性,同时它也有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特殊属性,主要体现为“三高”和“三新”(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特征。现代旅游业是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供应链体系,具有传统旅游业没有的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和高知识性等要素特征,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业善于创新,提供的服务更加具有个性化,

对物质资源消耗较少,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并且,由于传统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进入门槛低,旅游企

业规模也相对较小,但现代旅游业则是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求旅游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现代旅游业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导致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重点和生存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30 年,我国旅游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旅游业中原有基础部门如酒店、旅游社、景区等传统企业需要进行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升华,从而推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以减少“硬性投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组织形式方面通过创新,深化劳动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

(二).从单一生活性服务向生活、生产综合性服务升级优化

从旅游需求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理念从共性化、单一化需求转向个性化、多样化。从旅游需求结构看,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较高级的物质、精神需求的综合享受服务升级变革。因此,一方面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在原有生活性服务业态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开展新的业务,积极发展生产性旅游服务,增加旅游业服务的品种和档次,扩大旅游服务范围和规模。生产性服务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最终需求型服务)相对,是指那些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中间需求型服务,是现代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出来,由“服务内部化”变“服务外部化”,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外包,这种服务外包催生了大量的生产性旅游服务。目前有55 个产业(含新兴产业)的大量商务活动向旅游业转移,

随着这种服务外包化和旅游职能的社会化,不失时机地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是区域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优化生活性旅游服务结构,目前,沿海发达城市人均收入大都超过了5 000美元,旅游和休闲消费成为居民小康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注意运用现代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科技手段和经营业态。

(三). 从产业分界向产业融合延伸升级优化

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需求的发展变化,传统产业之间边界逐渐被突破,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促进资源在空间范围内合理有效的流动和配?,从而为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提供可能,使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大多与环境的变化、人们旅游需求偏好的变化有关,主要属于需求驱动型、产业之间交叉、延伸的部分融合,是需求发展变化下的服务延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增长方式。如农业旅游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要求回归自然、康体休闲、放松心情,农业与旅游业原本被人们认为是毫不相干的二个产业被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农业旅游它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又是农业多样经营的一种形式。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为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充足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再仅仅限于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还可以是某个产业。以农业旅游为例,农业扮演的是提供旅游资源的角色,它以农村田园风光、农事及农村特有的民俗等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服务为表现。又如以港口产业为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就可形成港口旅游,所以旅游业通过深入研究区域产业特点,结合旅游者的旅

游需求及其变化,不断选择、挖掘具有区域旅游价值的产业资源,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与产业生产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有趣、有内涵的活动,有效地组织、展示,从而实现旅游者对区域产业的体验需求。

4.2 从旅游行业来说:

( 一)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及区域整合,塑造旅游精品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特色,强化区域协作,构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改善与提升海内外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积极构筑都市旅游圈,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带动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恩施民俗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 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 二) 加大市场宣传力度, 开展联合促销

充分调动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联动促销机制,开展统一对外促销,形成整体宣传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把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和有针对性地开发细分市场结合起来, 把品牌促销与组合推广结合起来。精心策划组织各种会展活动,充分重视利用重大事件开展旅游促销活动。

( 三) 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交通瓶颈

针对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重点旅游区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交通条件有待改善和交通瓶颈突出等状况,旅游及交通部门应优先解决交通这一大制约因素。中心旅游城市须开通至辐射区域内各主要景区的直通客运线路,减少中

转环节。具有一定集散功能的副中心城市须开通至周边主要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实现景区与中心城市的快速往返。完善景区内部交通体系。旅游、民航部门应密切合作, 扩大地区性包机业务,,探索联合组建专业性旅游包机公司,鼓励成立汽车租赁公司。完善民航、铁路和公路票务网络预订系统。入境旅游区外交通瓶颈在民航。

( 四) 大力提高旅游商品、娱乐业的产出比重

针对购物花费不高、娱乐消费不足的现状, 应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积极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加快开发旅游商品、旅游娱乐项目。本着加强规划、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 重发能代表湖北特色的`旅游商品, 以特色吸引游客, 以规模产生效益。通过http:///news/55CC83503456D14E.html宏观调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宣传推广, 集中力量开发若干种有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娱乐项目的研究、策划和编排, 突出抓好重点城市、重点景区特色民俗表演节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丰富游客夜间文化生活与休闲娱乐节目, 不断提高娱乐消费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五).促进中部地区区域旅游互动发展

1.加快省际毗邻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实现跨省区优势互补、互动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不均衡性以及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要依据旅游区域、旅游线路进行资源整合,或整合既有资源,或整合他人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产品创新的目的. 中部各省省际毗邻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同时,中部各省又接近东部旅游市场,与海外旅游市场联系紧密,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 因此,通过省际毗邻地区互助、协作,共同开发省区交界处具有共生性的旅游资源,联合组织跨省区专题旅游热线,是实现

中部旅游产品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加快省际毗邻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包含两个大的层面:一是中部地区内部各相邻省区、各相邻市区之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如整合开发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湘赣边界红色旅游资源,豫晋交界处太行山旅游资源,鄂豫边界古三国遗迹旅游资源,湘鄂赣三省毗邻处的名人名楼资源,鄂西、湘西民俗风情资源等;二是中部地区各省、各地区与相邻省、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如整合开发豫鲁交界处的孔子周游列国游、水浒文化考古游,豫陕之间的寻根朝觐游、古都寻访游,豫苏(商丘2徐州) 之间的淮海战役红色线路游等. 当然,鄂、湘、晋、皖、赣各省与相邻省、地区之间也都存在着值得整合开发的内容. 这样,通过联合开发,组织跨省区专题旅游热线,可以实现跨省区优势互补和旅游产品创新.

2.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中心,构建跨省区旅游圈

旅游圈,也称旅游协作圈,是为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协作区,是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组织形式. 旅游圈以旅游城市为依托,具有集聚、扩散功能,旅游圈的构建有利于相关旅游景区整体运作,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和数量,联合开发各旅游景区优势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质量,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扩大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是实现区域旅游互动的较好形式.中部地区有太原、郑州、武汉、长沙、黄山、南昌五个一级旅游中心和大同、洛阳、襄樊、张家界、岳阳、合肥、景德镇、赣州八个二级旅游中心,这些旅游中心经济基础雄厚,旅游基础设施齐全,内部景区特色鲜明,与周围腹地之间交通线联系便捷,客源广泛,都有很强的极化与辐射功能. 因此,中部地区要根据各级旅游中心的职能特点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通过旅游中心的互补合作,构建不同层次的旅游经济圈,通过旅游中心的

极化功能,整合区内各种旅游要素,再通过旅游中心的辐射、扩散功能,带动区域内各旅游区(点) 的发展,从而实现省区之间共赢. 目前,中部应加快和完善武汉大旅游圈、黄山大旅游圈、大湘西旅游圈、大三峡旅游圈,安徽巢湖大旅游圈、新中原旅游圈等旅游圈的构建,通过这些层次大小不同的旅游圈的极化和扩散功能,带动整个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中部地区还要通过多边合作,建立中部旅游经济共同体,从整体上构建中部旅游圈,促进中部各省之间旅游经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 以重要旅游城市为节点,交通干线为轴线,构筑跨省区旅游经济带

京九、京广线和同蒲2太焦2焦柳线是中部南北联系的三条重要交通干线,陇海线、长江航道和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是中部东西联系的三条重要通道,加上相应公路,形成了以“三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交通网络.中部地区一些重要旅游城市就分布在这“三纵三横”交通干线之上或附近,交通干线是连接这些旅游城市的纽带.沿线这些旅游城市,旅游基础好,有些是区域旅游中心,旅游极化和扩散功能都很强,城市之间交流和联系紧密. 中部地区应以这些旅游城市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轴线,通过区域互动,构建“三纵三横”跨省区旅游经济带,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从纵向看,沿京九一线有商丘、亳州、南昌、赣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合肥、九江等优秀旅游城市,加强京九一线旅游城市之间协作和交流,可以带动沿线的井冈山、庐山、龙虎山、云居山自然风景保护区、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大别山旅游度假区及自然保护区等景区(点) 发展. 沿京广一线有郑州、武汉、长沙等优秀旅游城市,这三大城市都是中部区域旅游中心,通过这三大城市的旅游互动,可以带动河南的云台山风景区、嵩山风景名胜区、黄河游览区、鸡公山风景区、湖北的黄鹤楼、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以及湖南岳阳楼、洞庭湖、岳簏山、衡山等

旅游区的发展.当然,沿这六条重要交通干线再向外延伸,还可以与区外相邻省市进行联合,形成规模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跨省区旅游经济带.

4.突出大区域、大旅游整体观,建设中部区域旅游网络体系

从协同论的观点来看,跨省区旅游合作可以使各类旅游地域要素相互补充,

形成复合价值,有利于延伸和扩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客源吸引向性,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部地区应从“大区域、大旅游、”整体观出发,加强省际间的旅游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旅游热线为纽带,以特色旅游区为域面,构建中部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并逐步实现全区旅游服务网络规范化和现代化.

建设中部区域旅游网络体系,首先,要强化产业协调意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对重点旅游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其次,遵循市场规律,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高综合开发、整体促销、规模经营能力,壮大产业规模;第三,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地区传统工艺优势,发展专业化、高质量特色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多层次旅游需求;第四,加快资源开发,形成区域性旅游中心。

4.3 具体来说:根据旅游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与要求,我们应该主要从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一).从产品来说:旅游产业结构演进表现为旅游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单一产品向多样化差异化产品发展转型,同时也要从“大众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旅游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产品层、中间产品层、高级产品层。即基础产品层,包括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等满足旅游者食、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产品;中间产品层,主要是旅游商品,如旅游服装、旅游纪念品等兼具基本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产品;高级产品层,主要是旅游娱乐,包括旅游文艺表演、民俗表演、旅游活动参与等满足旅游者求知和审美等精神需要的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其相对量、即各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呈坚挺态势,其比重略有上升或者基本不变,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据国际旅游组织的统计,就全球范围来看,观光游客占全部旅游客源的比重是兹.45%,其余77.55%为非观光客源,如商务、展览、会议、度假、探亲等专项旅游的客源。

(二)旅游目的地从“点”模式向“板块立面”模式转变

(三)旅游市场从“区域型”向“国际型”转变

(四)产业结构从“部门经济”向“产业联动”的转变

旅游业六要素表现在食、住、行、游、购、娱,其中,前四项是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后两项是旅游业的提高要素。拿湖南来说,2005年湖南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湖南省旅游业的基础要素部门,即交通部门、住宿部门、餐饮部门、游览部门的总收入占到62.4%,而提高要素部门,即娱乐部门、购物部门、邮电部门的收入只占到37.6%。在旅游产业内部,湖南旅游业应逐渐增加提高要素的比重,减小基本要素的比重。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直接涉及14个产业,间接影响47个行业,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

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在优化旅游产业自身要素的基础上,也需要提高产业结构关联性,建立宏观整体的旅游概念,形成行业之间合作紧密、“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以旅行社的产品组合出售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要素的调整;以旅游景点业的产品经营开发为基础,与交通、饭店、旅行社形成良性的产、销服务网络;饭店业与餐饮业、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行业链接,以旅游者个性化为核心,营造外在感知与内在服务一致的休闲旅途生活氛围。

(五).管理体制从“行政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同时,优化管理组织结构,提高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应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并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有效进行旅游业的组织、引导、协调、管理监督,建立以旅游行业的标准化管理和旅游企业的现代管理为主体的旅游管理运行机制。重点配套以主导政策、布局政策、投入产出政策、价格政策、资源开发政策为内容的发展政策,优化以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的旅游经济结构,构建政府主导型产业的政策支撑系统;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新体制,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加大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投资力度的前提下,利用投资政策对多元化投资主体进行引导和协调,形成投资规模化和资源开发集约化;强化政府旅游行政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打破“条条”“块块”的壁垒,实行旅游全行行业管理。

最后,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 按照 十一五发展规划, 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决策,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其作用不亚于改革开放对沿海省份的影响。所以,中部

地区必须借“中部崛起”的东风乘势而上,加快区域合作的步伐, 强化自身在区位、经济、社会与交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中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