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本文核心词:马说。

马说

九州生气恃“伯乐”,万马齐喑究可哀。

――探讨《马说》教学中的细节的比较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形象简练,意蕴含蓄,读起来回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

《马说》中的说,也称杂说,是一种文体。“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意思是说:这种文体是解释义理的,这义理可理解为儒家的思想和观点;述,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是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中心。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那么我们首先来探讨《马说》中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雄大气魄;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吐故纳新;应具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恬淡自适;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是伯乐挖掘出来的,是伯乐的培养让千里马发挥到极致,如不然则英雄无用武之地,千里马也平平常常。有伯乐没有千里马是时代的悲哀,有千里马没有伯乐是时代的遗憾,千里马没有伯乐就会被埋没,伯乐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世上有多少千里马被埋没,所以千里马需在伯乐的帮助才能实现日行千里的理想。杜甫,一代诗圣,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只能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哀叹了。诗仙李白,卓尔不群,因受同僚的排挤而放浪形骸,只能寄望于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倘使李杜得到君主的赏识,他们何必发出这样令人伤感的哀叹?

其次,是《马说》中的中心句与主旨句的探讨。“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主旨”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的“中心”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主旨”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马说》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从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和“食马者”愚妄无知的表现三方面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议论文中文章内容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所以本文的中心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而作者韩愈写作本文不只是想告诉大家“伯乐非常重要”,他更想通过本文告诉人们:他就是一位千里马,可惜没有伯乐来了解他,驾驭他。从这个写作目的来看,没有哪一句能比“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识马也。”这一句更能表达韩愈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因此,理所当然的“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识马也。”是文章的主旨句。其他古文中也有相关的例证。《与朱元思书》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主旨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醉翁亭记》的中心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醉翁亭秀丽风光和游之乐;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这篇文章看,“主旨句”与“中心句”是有区别的。

当然,在绝大多数的文章中,作者通常在揭示文章的中心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捕蛇者说》中“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既突出了文章“赋敛之毒”的中心内容,也在“呜呼!”和“乎!”的感叹语气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在《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既表明文章内容与“陋室”有关,又表达自身“德馨”的愿望与情操。因此,按理来说,“主旨句”与“中心句”的分别不大,“主旨句”与“中心句”被人们认为是统一的也说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第三,《马说》托物寓意,形象具体。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有所区别,“托物言志”将个人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通过描绘具体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的创作),“物”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了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个人的“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为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常用于表达高洁志向;“泥土”用于抒发谦虚的情怀;“蜡烛”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马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授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做“伯乐”,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其外《马说》结构精巧,观点鲜明;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反面论证了论点。又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然而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第四,《马说》和历史典故“千金市骨”里的寓意不同,文章里的“千里马”境遇不同,伯乐也有所区别。《马说》里的伯乐说的是伯乐鉴别人才,推荐人才的道理,用今天的话说,伯乐是专门识别人才的专业人才,是猎头者。“千金市骨”中的涓人是全面认识人性,人心的能者,他带回死马交差,看国君能懂否,是否真心要千里马,若为图虚名,摆架势,则不能容忍;若真心诚意,千里马必会源源不断而来。

第五,语言犀利,饱含感情。《马说》这篇文章语言饱含感情:(1)“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连用了四个“不”字,极写“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2)“策之??食之??鸣之??,执策而临之,曰??”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不公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统治者的丑态,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和抨击。(3)文中有

五个“也”字需要认真体会。“不以千里称也”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和无限痛惜之情:“安求其能千里也”的“也”字,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其真不知马也”是对统治者的深刻嘲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也”表示停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也”字是提示下文内容。

全文共151字,以短句为主,表意明确,逻辑严密,行文流畅,气势恢宏。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难千里而马说食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无知”所造成的后果;最后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全文中心。

最后,《马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和谐美。本文托物寓意,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讽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妄。表达这样思想的言论或文章应是不少,但本文通过形象思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借千里马的遭遇含蕴地说理,不把要表达的道理强加给读者,而是一唱三叹,激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自己领悟,也引发封建统治者的反思,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的地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马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