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碧奴。
访谈录: 苏童被孟姜女的眼泪征服
记者:“重述神话”是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您是怎样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的?是什么吸引您来“重述神话”?
苏童: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当时一个搞出版的朋友向我说起了这件事情,他说是要组织一批作家用小说的方式来重述本民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种题材我以前也尝试过,我比较感兴趣,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后来我听说这个项目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若泽・萨拉马戈两位作家参与,他们是我最欣赏甚至是最崇拜的当代外国作家,有他们参与,我认为这个项目的质量是绝对可以保证的,所以很快就答应下来,可以说是这两个名字吸引我来“重述神话”的。
记者:这次的创作可以说是一个“命题作文”,“重述神话”必须要提供给读者一个“神话”,作为小说家怎样理解“神话”?
苏童:神话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属性和身份。在西方文化中神话总是与宗教密切联系,像希腊罗马神话本身就是宗教的一部分,他们为人间提供了一套完备的众神谱系,西方神话对整个民族的精神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人们在阅读这些神话时产生的是一种发自灵魂最深处的敬畏感和崇高感,因为与宗教的紧密联系,所以西方神话往往高立于云端之上,以一种神圣的普世情怀由上向下地关注人间。
而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神话则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无论是《山海经》还是志怪小说,中国神话虽然不乏像夸父、后羿这样高大、伟岸带有神的色彩的人物,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的神话是那种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宗教意味的超脱,更多带着凡间生活的烟火之气,几千年来通过老百姓口耳相传。就像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它就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中国神话的民间色彩,也使它具备了集中反映现实问题的特点,而当这种来自民间,来自下层,带着对现实热切关怀的传说上升到神话的高度时,就会显现出格外瑰丽的色彩,就如孟姜女哭长城,它是一个民间传说,但当这个传说以孟姜女哭倒长城为结局时,它就具备了一种崇高的悲剧之美。
记者:中国神话的资源很丰富,为什么选择了孟姜女的故事?
苏童:还考虑过大禹治水。一个人跟水斗争一生,这个故事非常“卡夫卡”,非常哲学化,但最后我选择了孟姜女。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悲伤的传奇,用眼泪完成了关于力量的主题,这是一种让我惊骇的、最好的也是最原始的想象力,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被眼泪征服了。我说过孟姜女的故事,在她哭倒长城之前只是一个传说,但当她用眼泪哭倒长城,这个传说就升华成了神话,孟姜女可以说是眼泪之神。
记者:眼泪征服了您?眼泪怎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苏童:世界各国的民间传说、神话讲述了形形色色有关斗争与反抗的故事,对社会不公,对人间的邪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反抗方式。但你能想象一个用眼泪来反抗的故事吗?没有,眼泪是软弱的象征,但就是软弱的眼泪在中国的神话中战胜了强大帝国的象征――长城。一场女人眼泪与长城石头的较量中,眼泪是胜利者。这里面蕴含的含意太丰富了,这是一个隐喻,甚至可以包容中国文化的大部分核心内容。所以在《碧奴》中,我把描述的重点放在了眼泪上,这部小说与其说我塑造了“孟姜女”,不如说我塑造了“眼泪”。 (选自2006年10月2日《齐鲁晚报》,有删节)
1.是什么原因吸引苏童参与到“重述神话”这个项目中来?苏童所理解的“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有何不同?
2.这篇访谈以“苏童:被孟姜女的眼泪征服”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3.谈谈你对“这部小说与其说我塑造了‘孟姜女’,不如说我塑造了‘眼泪’”这句话的理解。
4.苏童的《碧奴》虽然写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老故事,但里面又加入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率众青蛙共赴长城……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访谈录: 苏童被孟姜女的眼泪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