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本文核心词:异化作用。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什么是异化?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从词源看,异化的德文词 entfremdung 是英文词 alienation 的翻译,而 alienation 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文 alienatio 主要揭示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

  在生物学上,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的实质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类和糖类被氧化并在氧化过程中放出能量。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正好相反把自己变成非己。本文所研究的异化,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而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异化。

  一、异化的根源

  异化的根源是什么?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黑格尔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精神实现自己的需要。

  黑格尔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观念的外在的表现过程是从不充分表现向充分表现发展。发展到人类产生之后,就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成果表现出来,即由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等表现出来。再发展到哲学阶段,观念通过哲学完成了自我认识,完成了向观念的回归统一的过程。所谓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黑格尔的异化论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客观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的观点,一个是从观念到客观化再到回归观念的三段论观点。费尔巴哈认为,异化的根源是人自身,是人对自然产生依赖和敬畏的结果,是人对自我既肯定又否定的一种现象。马克思认为,产生异化的原因是社会固定化分工的出现,而异化得以实现则是私有制的确立。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下劳动的异化划为四类:工人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之间的异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将劳动化约为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而非社会关系;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因为产品脱离工人自身的控制,反而成为异己的、敌对的关系;工人与其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成为无意义的活动,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前苏联学者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分裂”.就其具体的”分裂”表现形式而言,И・С・纳尔斯基解释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分化;Ю・Н・达维多夫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物的生产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的背离,而 И・И・科瓦尔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人与自身本质的分化,Т・И・奥伊则尔曼和科索拉波夫等从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分工的关系的视角探讨了异化劳动的经济根源。卢卡奇认为异化的根源是普遍的商品化。马尔库塞认为,导致技术理性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社会劳动组织方式出了问题,其关键问题是否定理性被肯定理性所替代。

  哈贝马斯认为,导致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是劳动过程与交往过程不和谐造成的。

  萨特认为,匮乏是引起异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异化本质是一种囚徒困境,其深层根源是人性贪婪自私的欲望,其次是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人类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导致人类发展陷入自身对自身的背叛中。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其实质应是资本家的贪婪和不公平的制度共同对劳动作用的结果。

  另外,所谓的技术理性异化,其深层原因也与人性和制度有关,也是人性与不合理制度共同作用的一种结果。另外,萨特所谓匮乏是异化的原因,其实匮乏也可以看成是人的无限欲望的另一种表述。所谓匮乏,最终与欲望密切关联。再比如所谓消费异化,其实质也是人在实现自我欲望中的一种消费迷失。本来人们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但异化的消费却表现为主体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人们无视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专注于去满足占有物的无限的欲望。

  比如,有些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只是为了显示自身的身份地位、炫耀财富,专注于去满足无限占有。甚至认为对物的占有就等于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拥有。贪婪的欲望,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获得而愈发膨胀,导致消费目的永远不会被满足。

  二、如何克服异化

  如何克服异化,从人性角度看,似乎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提升文化品格来升华人性,以此逐步解决异化问题。

  如何建设文化,核心是要建设一种合作文化,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为此,需要培育人的诚信精神、理性精神、敬畏精神等。有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可预期的。有理性,就有科学精神,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和谐的。另外,敬畏表现了人与不确定世界的一种平衡,既不是过度迷信,也不是过度自信,其本质也体现了一种理性精神。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核心是要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是制度最大的’善。

  社会有公平,社会就容易和谐,而非异化。

  古人对公平的重要性早就有论述。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对其中的”均”字,朱熹解释是:

  ”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如果照这样解释,”均”也就是公平的含义,因为公平也就意味着各得其分,而不是互相侵占。具体而言,公平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第一,从人性看,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人类具有公平偏好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最后通牒博弈就是一个例证。不仅人类具有公平偏好,动物也具有公平偏好。动物学家的实验也证实了动物的公平观念。第二,从人文精神层面看,公平是道德之基。社会发展不能缺乏道德,道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灵魂,而公平是产生良好道德的优质土壤。一个社会有公平,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能得到合理报酬,这样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对社会做出贡献。反之,则反之。

  公平是土壤,道德是花朵,土壤肥厚,花朵自然鲜艳,土壤贫瘠,花朵自然枯萎稀疏。第三,从经济层面看,公平是效率之基。公平与效率本质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有公平,劳动付出就能得到合理回报,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劳动投入生产过程中去,生产效率自然增加。另外,公平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契约意识,因为平等的人格之间更容易建立契约,也更容易互相遵守契约。而契约意识强,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好处。另外,若没有公平,人们的精力会更多化在非生产方面,这对社会也是一个巨大损失。所以,社会若没有公平,不排除可能会产生一些效率,但这种效率是不长久的,最多也是局部的,从社会整体而言,最终可能是无效率的,甚至是负效率的。第四,从政治层面看,公平也是产生好的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公平。没有公平,自然就很难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在等级体制下,民主只会是一部分人的民主,或者只会表现为一种伪民主。民主与公平,是一对互相催生的范畴。民主离不开公平,公平也离不开民主。另外,不公平的政治,也容易导致寻租和腐败。

  第五,从社会层面看,公平是提高社会幸福度的有效途径。

  不管是精神收益,还是物质收益,总会对人产生两种效应:绝对效应和相对效应。

  绝对效应是不与人比较而产生的效应;相对效应是与人比较而生产的效应。

  由于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总是活在人群中,所以,人对相对效应会更看重。

  而公平是产生相对效应的重要基础,所以,公平的社会,人们会更幸福。

  一些研究也表面,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痛苦度会更高。

  第六,从生物演化角度看,公平有利于产生种族竞争优势。不公平不利于团体成员之间合作,而公平则有利于团体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团体成员之间善于合作,就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和分工效应,就有利于对抗自然和社会的风险,这对团体的生存和壮大十分有利。从生物群落看,凡是注重合作的群体,其生存的几率就高,其自然竞争力就强;从人类社会看,凡是善于合作的民族,就会经常处于发展的强势,而凡是不善于合作的民族,就是一盘散沙的民族,就容易受外族侵略和欺负,同时,抵抗力也弱。

  如何建设公平制度?第一,在政治领域,要积极推进政治权利的公平分享。第二,在经济层面,要实现经济收益的公平分配。收益主要有两类经济收益: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和来自后天劳动的收益。对于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收益平均分享。为什么应是平均分享原则?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无主的黄金”的假设,假设地球及宇宙中的先天资源就是一块丢在路上的没有主人认领的黄金,人类就是过路人。在现实中,若一群过路人遇到了这块无主黄金,这时,过路人如何分配这块黄金才更为公平?显然就是人人平均分配。对于地球和宇宙中的先天资源而言,人类不仅是假设,实质就是过路人,所以,对于这些地球上和宇宙中没有借助人类的力量而生成的资源的收益,对于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而言,公平的分配原则就是大家平均分享收益,这也是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一种分配方式。对于后天因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按劳分配。

  这里我们假设人类捡到了地球及宇宙这块黄金,这时这群人利用这块黄金开始了劳动,生产了各种产品,但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就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支付报酬,也就是按劳分配。但问题是,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原因,在劳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所以,按劳分配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先天资源收益平均分配和后天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