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坐落在深圳市坪山新区大万路33号坪坏社区西南的客家村,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
目录历史价值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民俗文物历史价值
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身临其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体验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可以说它承载的是一部客家近代史,是展现客家文化的生动的活化石。对了解客家民族及其源流和民族迁徒史有重大价值。曾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具有250多年的历史,由于围屋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大万世居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历史沿革
大万世居是曾姓客人的祖先曾端义(宝安古代客家先贤,诰授儒林郎,正六品官)于清代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创建的,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1763年,当传公(端义公的后代)决定在此立祠和建筑世居时,便请来风水先生对这片地方作风水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理由是:东有沙墩陂,水流汩汩;南有青龙白虎山;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土地肥沃,正是开垦良田、勤劳致富的宝地。于是,传公同意了!那时,风水先生向站在旁边的光斗(传公的儿子)问:“光斗,你看世居的名称怎样?”光斗马上回答:“大万世居!”传公说:“好,一言为定!”同时,在世居庭院进大门的右侧挖了一口井,取名龙井。两百多年来,龙井从不枯竭,见证着大万世居的沧桑。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 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 汀州 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 潮洲 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 坪山曾氏简辉公于公元1703年从今五华县水寨镇迁徙到坪山龙背村开基立业,已有305年的历史,至今已繁衍后裔十四、五代。简辉公后裔现有人口约数千人,过半散居在坪山八个村庄,在国内各地工作和生活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余下近百分之二十在海外谋生,分别散居在马来西亚、大溪地、美国、英国等地。 近二十年来,在海外谋生的简辉公后裔纷纷回坪山寻根问祖,在国内生活的子孙编修族谱蔚然成风。上世纪八十年代,坪山石灰陂曾马权先生即开始整理、编写简辉公之前先祖的人脉世系。九十年代中期,大万村以曾铜先生为主笔的二十来个长者和村干部,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编写了《大万曾氏续修族谱》。虽此谱未尽人意,但开创了编写简辉公分支房系(传字辈以来)族谱之先河。长辈们的孝心和美德,激发了后辈们产生完成“接力棒”的冲动。2008年开年之初,大万村首先迈出了重修族谱的第一步。龙背村、三洋湖村、石灰陂上、下屋继而积极行动。元月十五日,各房系长老、宗亲代表齐集“东纵纪念馆”二楼会议室,共商修谱事宜。会议达成两点意向:第一,各支房系都要象大万村一样进行修谱,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力争编修出“简辉公房系总谱”;第二,必须借此次修谱机会,解决简辉公房系长期存在“悬而未决”的两个史实问题。会议结束后,修谱、寻根等活动迅速展开。 何为“悬而未决”的两个史实问题呢?第一是简辉公前56派先祖究竟是谁?第二是简辉公从今五华县水寨镇哪一个村庄迁出?这两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族很可能从未有总谱(无人见过和传说过)。因此,我族的’人脉世系和简辉公从五华何村迁来坪山,全靠从遗存至今的十本简辉公分房系中的支房系族谱(下称家谱)查找。而这十本家谱对第一个问题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人脉世系的记载。第一种人脉世系(简称文政公人脉世系)的记载是:良甫公(55派)――文政公(56派、字子章)――圣宝公(57派)――成允公(58派)――善澄公(59派)。这种记载与我族已遵循200多年的“代”、“派”、“辈分”相符。第二种人脉世系(简称文聪公人脉世系)是:56派先祖不是文政公,而是文聪公(字子章),其余的记载与第一种完全相同。这种记载仅涉及到我族56派祖的不同,而未改变我族现遵循的“代”、“派”、“辈分”的改变。第三种人脉世系(简称文德公人脉世系)是:56派先祖是文德公,且前二种记载中的“子章”不是文德公的字名,而是他的儿子。这种记载,非但涉及到我族56派祖的不同,而且从良甫公到善澄公中间多了“子章公”这一代先祖。那么从圣宝公开始,其及后裔的“代”、“派”数都要退一位数,同时从我族宗儒公开始,其及所有后裔的“辈分”都要降一辈。对于第二个问题,各谱记载也有不同,多数谱记载简辉公由今五华县水寨镇员瑾管理区迁出(未具体到哪个村庄),但有的谱则记载较具体,有的说“竹园背村”,有的说“曾坑塘村”。正因为遗存至今的这十本家谱记载的史料有差异,从而产生了这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于这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相信我族先祖曾经查证过,只不过毫无结果罢了。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五华县编修《曾氏广新公系史谱》(下简称“五华谱”),却在我坪山简辉公房系的子孙中掀起了一场风波。1993年,我族曾马权、曾子由两位宗亲,获悉五华县曾氏编修“五华谱”后,为让我坪山简辉公房系的人脉世系能编入此本“大谱”,他们分别向“五华谱”编辑部提供“文政公人脉世系”和“文聪公人脉世系”两个版本(因当时还未查证清楚,实出无奈而已)。“五华谱”主编接此两版本后即回复曾子由先生,很善意地指出:你提供的版本错了。简辉公是文德公的后裔,且你提供的人脉世系错把文德公的儿子(子章)当成是他的字名。因此,你族的“代”、“派”数应退一位数,辈分要降一辈。回复中还说及,他们是有《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又称“龙印谱”)为证。曾子由先生接此回信后认为:“龙印谱”是100多年前曾国藩宗亲创修、经曾氏“东宗”、“南宗”几十年努力才修成的族谱,又是当今中国研究曾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史资料。因此,它的记载应是史实,我族从良甫公到简辉公人脉世系应按“龙印谱”的记载表述。由此,我坪山简辉公及其后裔的“代”、“派”、“辈分”也应随之更改。曾子由先生非但这样认为,而且带头改变了自己的“辈分”。此事发生后,在我坪山简辉公后裔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表示抵制更改我大万一世祖以来的辈分。但史实应该是怎样?从此更是困扰着我族子孙。面对坪山曾氏简辉公房系存在“悬而未决”的这两个问题,近二十年来,我族不少宗亲都在苦苦查证。尤其是“1993年风波”之后,有更多宗亲参于这一工作。2007年5月,石灰陂曾马权先生组织了十多人(龙背村曾世杰、三洋湖村曾伟强、大万村曾子由等)首次远赴五华县进行走访。但此次寻根非但未得出正确结论,而且曾子由先生因寻获《五华水寨镇员瑾竹园背族谱》(下称“竹园背谱”)写有“简辉公夫妇”的名字而更认定“良甫――文德――子章――圣宝――善澄”为我族前数代人脉世系。但是,曾马权等宗亲却仍存质疑,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查实。
建筑风格
大万世居”四个阳文大字赫然醒目。门上飞檐高挑,门额浮雕上的各式人物、飞禽花鸟雕画得栩栩如生。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夯建成,内外墙四角都有3层高的楼阁。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墙上古旧的枪眼,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客家人沧桑的历史。 进入大门,围屋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大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叫牌楼下,可容数百人围观舞狮、比武或筑台演戏,体现出客家大户人家的昔日生活。解说员介绍,当年的几十围大盆菜就在这里开台,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穿过牌楼进入宗祠,灰塑的“端义公祠”4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就是围屋的核心地带,曾姓家族的先祖灵位设在正前方,祠堂格局为三进二天井二厢廊,三进分上、中、下厅,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祠堂后隔一天街,“魁星楼”设在旁边,这是围屋的最高点,称为“魁星点斗”。整座围屋形成“八阁走马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天街布局为纵六横三,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街巷地面全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更妙的是各天井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整个围屋布局科学合理。
民俗文物
大万世居除布局造型独特之外,还有许多珍贵民俗遗物,历经二百余年天灾人祸,如今尚有残存。祠堂内外,堂壁堂梁的书法绘画,雕梁画栋,工艺运笔极为精湛。中堂壁上隐约可见王勃的《滕王阁序》、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金昌绪的《春怨》的草书遗迹以及栩栩如生的《八仙》组画。正大门上的“大和保合,万福攸同”的对联出自《诗径・小雅》,具有丰富的内涵。最引人关注、引人深思的是“端义公祠”前的牌楼有四根石柱三块石碑,居中一块两面刻有阳文,向外为“勿替引之”,向内为“其旋元吉”,与上厅另一楹联“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遥相呼应。堂梁堂壁上悬挂着“州司马”、“赞政宏才”、“急公好义”三块牌匾,这些联匾,把围屋开基者和客家人的厚德、忠孝、崇文的正统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大万世居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历史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