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

本文核心词:叩其两端。

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

儒家对于“慎独”之学的极端重视是众所周知的,《大学》、《中庸》力主“君子必慎其独”自不消说,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中亦大讲“君子必慎其独”。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比朱子、阳明乃至最讲慎独的刘蕺山还要厉害。最近慎独之学又引起了学者的注意,郑玄和朱熹对于“慎独”的注解引起了争论。(尤其是梁涛、钱逊、刘信芳等先生专门著文讨论,见简帛研究网:www.bamboosilk.org)窃以为理解慎独,在《大学》,《中庸》与简帛《五行》之外,眼光须放在四处:一是慎独二字的本义;二是其他著作对慎独的讨论;三是与慎独相关的其他思想;四是郑玄、朱熹以外的训诂。今不揣浅陋,申述一二,就正于有道。

一、慎,顺也、重也、思也、诚也,认真之意。两端之间须“慎”。

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先儒多把“慎”训为“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云:“慎,假借为顺。”顺之中又有“重” 的意思,也就说看重乃是顺遂的前提。《书・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位上关天命,下关民生,要慎重对待,马虎不得。《墨子・天志中》“天之意不可不慎也”,孙治让闲诂:“慎与顺同。上下文屡云顺天意。”实际上,“顺天意”乃是“重天意”的结果,即对天意要认真对待。《荀子・成相》:“请布基,慎圣人”,杨注:“慎读为顺。”实际上,“慎圣人”就是“重圣人”,或如郝懿行所言是“诚用圣人”,也就是要真心尊重圣人。《逸周书・度训》:“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孙诒让也梗骸吧鞯倍廖顺,顺慎音相近”。实际上“中非礼不慎”;即“中非礼不重”,也就是如果没有礼的话,“中”就不会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其重要性无法体现出来。

“慎”训为“重”,也是有来历的。《荀子・非相》:“宝之、珍之、贵之、神之。”杨注“神之”:“不敢慢也。” 《尔雅・释诂》:“神,慎也”。郝懿行《尔雅义疏》引杨注:“不敢慢即慎矣”。“不敢慢”正是看重、认真的意思。可见“慢”乃“慎”的反义词。王念孙就是以“贵之、重之”解释《荀子・非相》所说的“贵之、神之”。(王引之《尔雅述闻》引,见《经义述闻》卷二十六)《尔雅・释诂》:“神、弼、崇,重也”。王念孙等学者认为, “重” 即尊重之重、轻重之重。(同上)可见以“重”训“慎”是没有问题的。(又敬慎常常连用)

所谓的`小心或者谨慎,其前提必是看重。“慎”又从“心”从“真”,以现代汉语的“认真”二字解释最贴切不过。这并非笔者的杜撰,而是可以引经据典的判断。《玉篇・心部》:“慎,思也”。《方言》卷一:“慎、思也,秦晋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思”本身就是认真、谨慎、慎重的态度,但侧重于“心”,也就是侧重于认识方面。而“慎”又有“真”或“诚”的一面。《诗・小雅・巧言》有“予慎无罪”、“予慎无辜”之语。毛传:“慎,诚也”。俞樾《群经平议》:“慎、真,古通用。”《论语・学而》载曾子之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尔雅・释诂》:‘慎,诚也。’《说文》:‘慎,谨也’。‘诚’‘谨’义同。”《礼记・檀子》又载曾子之言:“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这都是在说“慎终之事。”即对入殓和下葬等丧葬事宜要认真对待、诚心诚意,而不能繁衍了事、虚情假义,这样老百姓的德行就能变得厚道了。“思”与“真”(“诚”)合而言之,即“认真”之意。在具体涉及到“慎独”的训诂时,郝懿行、王念孙等人正是以“诚”训 “慎”。(详见下文)

慎与不慎,往往会引起极端相反的结果,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周易・系辞上》)所以说“两端之间须慎”。《淮南子・缪

[1] [2] [3] [4] [5] [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