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

本文核心词:农村社区建设。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新社区建设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的重大决策。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

我市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要求,20xx年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惠民工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市,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建了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1、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逐渐清晰。各地先后开展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江东、海曙外,九个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全都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近20xx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以社区建设与行政村的区划调整有机结合的形式,着力围绕中心村打造农村新社区。同时,各地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使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

2、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多亿元,累计启动村庄整治建设20xx个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6%,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122个。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7%以上,“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全面小康村和环境整治合格村基本做到了“水清、路洁、院绿、灯明、村美”。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文化、教育、卫生、健身、治安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已有262个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台中心。镇海等地先后制定出台《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细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推广了“一站式”的服务。

4、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在强化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创建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和社区工作站等运作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建立了“新棉丰人”党支部,并成立了新棉丰人服务站。**市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外来人员共同组建“和谐促进会”,着力形成合力共建农村新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各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整合村级资源,强化社区服务,深化村民自治,多形式开展农村新社区创建活动。

1、多村联建模式。多村联建社区一般由片区内内若干个村庄组成,重点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整合各村资源,建立健全村务活动、社区卫生、社区教育、治安保洁、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突出服务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北仑九峰山片区是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村庄环境整治成片连线推进区域,以此为契机,九峰山区域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该区域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创建农村新社区。通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完善一系列高规格的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得到延伸,该区域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2、城中(城郊)村改建模式。顺应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分工分业的趋势,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和新社区的建设要求,通过旧村改造或散落小自然村迁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社区化管理。如列入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13个试点,建设规模都在5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鄞州区已建成湾底、陈婆渡、东裕等拆迁型社区35个。镇海区的蛟川、骆驼街道也建成了一批农村社区,均建有社区服务中心,配备社区专职干部,村民们在社区治安、教育培训、文化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第2页

娱乐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3、集中迁建模式。根据农村集中居住点和中心村的布局规划,结合下山移民脱贫、地质灾害、征地搬迁等,撤并自然村,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集聚,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突出社区服务的延伸覆盖,建设农村新社区。鄞州区有18个村通过搬迁建设集中居住区。江北区针对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移民搬迁的实际情况,统筹谋划建设了四大农村社区,如慈城的`慈湖人家、枫湾家园,庄桥的丽庄西苑,洪塘的姚江花园等农村新社区。

4、改造提升模式。以村庄整理整治改造为依托,通过拆除危旧房,完善村庄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增加为民服务的公共设施,提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了农户居住集聚。**市在农村新社区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六化”(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对村庄进行梳理式改造,通过拆旧宅、建新房、新老调剂等办法,加快了村庄集聚,为加快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了基础。

总体上来说,**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布局散乱。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村庄撤并和规划建设,我市农村村落的集中程度和建设水平均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当部分地区村庄建设还处于无序状态。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性、共享性依然较差。建设要素紧缺,推进难度较大。主要受资金、土地、人才要素制约,影响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理念淡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部份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管理上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三、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农村社区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根据农村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区和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共同意识等“软件”内容纳入规划编制。争取在县(市)、区域范围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开展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事关长远,要注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试点,县乡两级政府要科学论证,加强组织指导,努力做到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农村新社区建设。

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新型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城乡转型的新型聚落模式。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和我市前一阶段各地建设情况来看,我市农村社区主要模式:一是“城镇型多村一社区”模式。适宜城(镇)郊,建设集中居住区,以一村为主,附带部分跨村安置农户入住,建立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拥有完备的服务设施,能为社区范围内农民群众提供服务;二是“一村一社区模式”。适合区域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两委”来组织运行。三是“农业型多村一社区”。适合农区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以中心村为聚集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撤并自然村,实现农村社区的聚集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农村社区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即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的人口规模山区、农区少一些,平原和城郊则可多一些。总之,农村新社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不能搞“一刀切”。

明确农村社区的定位。农村新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而是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主要职能是为社区农民就近提供全面、方便的服务。主要功能包括:(1)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2)强化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3)发挥社区载体和平台作用,引导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4)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表达群众诉求,协调处理社区内各级组织之间、单位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5)推动社区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把深入实施“百千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大村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成片连线整体推进步伐,争取在三年内全市所有村庄普遍得到整治。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循环利用处理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面。广泛开展有广大群众参与的以美化庭院等为载体的新社区创建活动,使传统村落逐步转变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和流通网,加快推进通村及联网公路和站点建设,扩大农村公交客运化覆盖范围。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镇超市和放心店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改善农村供电和照明条件;加快宽带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突出社区中心村,增强中心村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周边村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形成“村级小城镇”。

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维护管理机制。要明确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及村民在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责任,建立建设维护资金的筹措分摊与管理机制。搞好农村公路养护、道路河道保洁、垃圾污水处理、供水电力等公共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社区管理队伍,尤其在集体资金比较紧张的社区,应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建立义务卫生保洁队伍、治安巡逻队和民兵应急服务突击队等,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既节约管护经费,又引导村民树立“社区是我家,管护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3、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县镇两级要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每个社区拥有一定面积的社区组织服务用房、居民群众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设施。争取几年内在全市农村社区、中心村普遍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农村日用消费店、农资连锁店、农技推广服务、邮政电讯等服务业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程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也可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开展低偿的便民利民服务,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要努力改变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象,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就医、就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靠“送”,更靠“种。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政策上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引导村民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改变农村重人情消费、轻文化消费的不良消费习惯。通过先进文化的引导,不断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

4、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比重。坚决杜绝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摊派,增加农村负担。要统筹整合、科学配置各类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合理安排使用资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提高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集约化利用水平。

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对接和互动。农村社区建设比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应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探索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要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社区兴办各种事业,倡导城乡“社区结对、家庭走亲”活动,通过城乡社区居民群众相互开展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经济、社区救助等一系列交流与合作,改变城乡社区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达到管理互学、服务需求互补、文化共享的目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新局面,推动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村社区化,是党和政府影响力向农村延伸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结合乡镇街道机构改革,鼓励和支持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社区挂职锻炼、蹲点服务。积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加强农村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探索建立社区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新型社区治理组织,畅通驻村单位和离退休回村居住人员、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等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实现村民自治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建立农村社区考核评估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各镇、街道的目标管理考核,严格落实责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