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五岳名山。
五岳名山文化初探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五岳名山文化”被视为“皇权”与“神权”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为广大民众所认同的世俗文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五岳名山;文化
五岳之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有博大精深的五岳名山文化,乃至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中的一大富源,并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的高度关注。其中的泰山早已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名录地;嵩山的“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又新近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之中。五岳名山文化的地位为什么会如此之高,而受到如此的珍重?
一、五岳名山的由来和发展
“岳”,一般是指高大的山,古人解释为“山之尊者”,传说为群神所居,五岳即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按照古代帝王所留下来的传说,“五岳”是古代天子巡狩祭祀的必到之处。五岳的得名,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尧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岳,那时“四岳”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天子巡狩时各主管方岳的官吏在其驻地选择一座高山放火发出信号,以召集诸侯。于是,最早发信号的几座山便成了岳官的首府。舜时,岳官的职称开始与这些名山的山名进行了统一,五岳名山也就成为了其约定俗成的概念。
仅从字义上解释“岳”字,《白虎通・巡狩》说:“岳者何谓也?岳者为言桷也,桷功德也。”《风俗通》也说:“岳者居德,黜h幽明也。”意为古代天子巡狩四方,考察诸侯功德,而行使进退升降之权。《礼制・王制》疏、《广雅・释山》疏、《尚书》疏、《左传正义》疏、《尔雅》疏等,都大同小异地阐明了这种观点。显然,历代中央王朝都把“岳”字当作一种权利象征。巡狩四方正是为了显示和行使天子的权利。古代“岳”、“[”相通,古“[”字上为“山”,下为“ z”,《说文解字》说:“ z者,确也,从犬犬,从言,二犬所以守也”。监狱是权利的最高表现,于是“ z”字之意,便成为在山上行使权利的意思。所以,古代天子每隔一段时间要到东南西北四方去巡狩和祭祀,并选择东南西北中各方位中一座名山作为他们会见诸侯、封禅祭天、显示文德武威的场所。据《南岳志辑要》云:“山高而尊者岳,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最早所列的名山仅东、南、西、北四岳,到周代,才加列中岳,即今中岳嵩山,至此五岳名山便驰名中外。五岳祭祀制度始于汉武帝,汉宣帝时已成定制,每五年―巡狩。《风俗通》说:“巡者,循也;狩者,守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也,幽隐有不得所者,故自亲行之也”;《唐书・礼仪志》云:“武德・贞观(618-649)之制……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各一祭,各以五郊迎气祭之”。足见“岳”字的文化含义之深刻,属于其庙堂文化范围,历代帝王都要向其朝拜,其他的人也就更不敢藐视。
二、五岳名山的空间分布及其封禅活动
为便于古代帝王的巡狩和祭祀,五岳名山都选择在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最佳区位上。古代中央王朝统治中心长期处于黄河中游横轴上摆动,故而除南岳外的其他四岳都在离其轴向地带不太远的地方,且属于中原及其邻近地区,道路通直平坦,利于车马行驶。独南岳衡山,位处长江以南,但也有湘江舟楫之利。但各岳其山何所指,往往因时因势而异。如周建都于丰、镐(陕西户县沣河岸),便以华山为中岳,吴山(今陇县境内)为西岳;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以嵩山为中岳,以华山为西岳;汉武帝嫌南岳衡山偏远,道隔江汉洞庭,特登礼霍山之天柱峰(今安徽潜山县),封霍山为南岳;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161年)颁发诏书,所确定五岳中的北岳恒山,亦非今日北岳恒山所指的山西浑源城南之恒山主峰天峰岭地区,而是指河北之曲阳大茂山,而且汉唐以后祭祀恒山一直在曲阳。因元、明、清三朝之都均在北京,而曲阳在其南,称其为北岳实为其名不正而言不顺,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才根据其礼臣建议,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五岳中仅有东岳泰山自古以来不曾有过变化,故而泰山被崇称为“五岳独尊”、“天下名山第一”。
五岳封禅是历代帝王的头等大事。所谓“封”,即在山上筑坛以祭天;所谓禅,即于山下的小山扫除以祭地。封与禅是一种礼仪的两个步骤,其目的不外乎是宣扬帝王“受命于天”,“功德卓著”,以巩固其统治。其封禅祭祀活动最频凡而最隆重的莫过于泰山。据《史记・封禅书》载,自无怀氏起到周代止,就有七十二君相继来泰山燔柴祭天,举行封禅大典。把封禅泰山正式列入史籍记载始自秦始皇。他建立大业以后,时刻注视着被推翻的关东(函谷关以东)六国。为了炫耀他的丰功伟绩,巩固其统治,在其继帝位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便决定封禅泰山,仪式之隆重前所未有。汉武帝即位以后,汉朝进入强盛时期,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于泰山封禅,其盛况同样空前绝后,甚至把年号都改为了“元封”。此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暨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帝王的泰山封禅活动,对后世的影响都不亚于秦皇汉武。
三、五岳名山的特质
大自然孕育各具其美的五岳自然山水,人类又在其间创造厚重的五岳历史文化,因此五岳名山可以概括为既是一幅幅“重彩画”,又是一本本博大精深的 “史书”,而且特有着其自己的文化特质。首先,古老性与创新性。五岳名山的地史形成时间大致在地质史的太古代,都至少有二十亿年的高龄。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山,从轩辕黄帝首定四岳,至周五岳有数千年历史。自从秦始皇于泰山设坛封禅,并正式列入史籍和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亦有史可循的历史两千多年。但每一座五岳名山又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现代旅游时代,都有切合时宜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而且都在开发新景区、建设新景点、修旅游登山公路、架设观光浏览索道、盖酒店宾馆,使古老的五岳名山焕然一新。其次,开放性与包容性。五岳名山多由各种岩体的断块山地构成的峰状山地,拨地通天。但他们并不孤立和封闭,通过其放射状水系将山上的清泉涌流流向山外的四面八方灌溉田园或供人类饮用。同时又不断吸收大自然输送来的阳光和水气,滋润其山清水秀、林丰草茂的自然风景,就是这样山内山外的物质物流交换,永远维护着五岳名山的自然生命力。在文化上不断汇聚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和名道高僧,共同缔造丰富多彩的五岳名山文化;同时,各路“人仙”又不断走出山外传播名山宗教文化。五岳名山数千年来都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特点,即来的不论何种面孔尽都接纳,凡要走的不论本领多大也都一概不留,显示出宽广的胸怀,万事万物都可包容。再次,发展性与完美性。从五岳名山发展史可以看出,是一个不绝如缕的过程。其文化生态系统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沿着自己的方向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演替和发展[3]。如“崧(同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中岳嵩山,耸立于辽阔中洲大地,气势磅礴,夏商之际已被称为中岳,早就有夏禹治水的传说;到了周代又有“周公测景”的故事及其“周公测景台”和“观景台”胜景;秦汉封禅;唐武则天改嵩山为中岳、封其神为天中王,接着又尊天中王为“神岳天中黄帝”;宋太宗赵匡义又赠五岳封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岳嵩圣帝”,以及北岳古刹少林寺和宋代的嵩阳书院等,乃使中岳嵩山一直名重天下。南岳衡山等其他五岳名山也都有着类似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其总规律是其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而且不断完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五岳史话[M]. 北京:新华书局.1982
[2]周振鹤.中国历史区域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3]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0B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