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丹韵词音讲稿。
丹韵词音读后感
丹韵词音读后感
自除夕起,于丹在央视三套讲的《丹韵词音》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该讲座,于丹应该是作了充分的准备。也因此,《丹韵词音》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涉及李煜、李清照、柳永、汤显祖等文学大家。
因为其中的诗词与中小学课本里的内容重合,有助于考试,甚至有老师把看于丹《丹韵词音》作为学生的寒假作业,要求写观后感。所以这几日,网上有关《丹韵词音》中所涉诗词优劣的讨论,针对于丹讲座风格的争论,以及学生的叫好和叫苦,都此起彼伏,很是热闹,也成为春节里的一道文化风景。
由于观众过于热情,1月22日于丹讲完《丹韵词音》第一集,就有热心的观众将节目中于丹提及的23首诗词元曲全文贴到了网上。很快,有于丹忠实拥趸将偶像讲座内容全文一字不落地传到网上,而且实行每日“联播”。这让人见识了于丹作为一名超级学术偶像的影响力。
观众这份极大的热情让出版商隐隐担心。按照计划,《丹韵词音》的落地书将于3月上市,虽然较之电视讲座,新书内容会有所变动,但实质内容不会大变。这让人不得不担心,一旦讲稿“联播”完毕,将有可能影响图书销量。而这也会加速盗版书的上市。
《丹韵词音》目前订数超过200万册,出版商寄希望于该书的销量最终能超过销量突破800万册的《于丹〈论语〉心得》。记者昨天截稿时发现,网上一些讲稿全文“联播”突然之间无法显示或者已被删除。一嘲暗战”已经打响
也许颠簸的生命历程,刻录承载着我们的不堪和沉重,本着一颗侥幸的心理,将生命的小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揣度,只会让我们过得越发累赘和心绪不宁,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轻盈和从容,这样一种面对忧思就失衡的心态,又如何去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大使命?
我们究竟要怎样去修复、平衡生活中这些不尽如人意而又沉重不堪的地方呢?或许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内心的净化,才能以健康而坚韧的信念带给我们生命的从容不迫。
“过去我们觉得,一个人活着需要忍辱负重,要抛弃廉价的美丽和轻盈,但现在我领悟到并要述说的是另一种境界,叫做举重若轻,‘重’依然不可或缺,‘重’是我们的生命责任,但可以轻盈待之。比如中国过去的那些文人,像苏东坡或陶渊明,他们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找到了那个时代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与不合理现实相对峙的世界,使生命获得了充实与完美,活出生命的诗意,我想这才是生命的崇高与美丽的双重境界吧。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能有一种艰难、蹉跎、疾并困顿、忧伤乃至连死亡都不能剥夺的乐观。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于丹说。
正像于丹所说,找到真正热爱诗歌的人,给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带来一丝凉意与反思,让我们把这种诗意尽最大可能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信任且怀抱诗歌,并一同漫步在诗歌的意境里。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