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本文核心词: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从隐士和孔子的言行中发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朗读体会,分析研讨,史料求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去追求理想的品德。 课前预习 一、读课文、注解、译文两遍 1、理解重点字、词、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每一章都先将课文、注解、译文读一遍、再完成第1点内容,最后再读一遍课文。 二、第三次读课文 1、划出文中他人对孔子的评价和劝告(用横线) 2、划出文中孔子及其学生的的相应看法(用波浪线) (注意:抓住每个对话语段中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三、字词巩固练习做好,带着疑问上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这段评价让你最有感触的是哪句? 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带了十多个弟子行行住住,西北至古黄河,南至江淮楚界,足迹数千里,历时14年,遇到了十多位诸侯国君,虽有礼遇咨询,却没有人能用他为政。惶惶无主可依,茫茫无所之,被旁观的看客形容为“丧家狗”,而孔子也承认了这个评价。 如今,“丧家狗”一般是被用作贬义的,而李零对“丧家狗”的解释是:(课件3)“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这样的说法也截然不同。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 一起来看看今天这篇课文能否给我们答案。 二、释题 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标题板书) 我想请位同学帮我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其”指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仁政、礼治) (副板书)1、为什么不可为(做) 2、为什么要为(做) 3、为(做)了什么 (到此5分钟) 三、文本研习 1、为什么孔子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自由朗读课文3分钟,思考这个问题 (1)从文中看出当时是怎样的世道? ――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的乱世,社会秩序混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适当补充):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2)在这样的乱世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看待孔子的? ――众多知识分子选择沉默,行道的力量不足。 文中不支持的声音,有哪些? (每一生读出语段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提醒重点文言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文意) 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这里有对孔子的讥讽和嘲笑 (若学生认为是夸奖,则评价他“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家之言”,问问其他学生是否赞同,引入其他隐士的较为一致的立场) ②接舆: 楚狂的话该怎么读? ――读出尊重、惋惜、关心、劝阻(一学生读,自评,师范读突出重音,众学生读)高声,低缓,高声 A在你心目中,凤是怎样的鸟? “凤兮”――在人格和学识上对孔子的尊重 B 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说“品德衰微”? ――无道则隐――乱世――“殆而”――对孔子的选择不认同 C为什么要故意地“歌而过”?(“而”的理解) ――关心,劝阻 “往者”“来者”“谏”“追” D第二段“孔子下”的内容在此处做理解 ③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与其”“岂若”“ 辟人之士”“ 辟世之士” 言外之意是什么? ――同是逃避,何不更为彻底地“辟世”? 世道如此昏乱,明哲保身,洁身自好才是上策 说给子路听,其实就是说给孔子听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对孔子率徒奔走表示不满 ⑤莫知己,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深浅指的是什么? 以水来比喻世道的句子,我们以前接触过――“沧浪之水……” ――世道太黑暗,改变太困难,与世道浮沉,保全自我吧 虽然不支持孔子的选择,但是却敬重他的学识和修养。重点谈楚狂言 (到此20分钟) 2、面对这些劝告、担忧、质疑、嘲讽,孔子和他的弟子有什么反应? (文中关键字词一两处) 当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对我们说“这样是行不通的,放弃吧!”这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怎么选择? 隐士们明知不可为,也为不了,就不为了。 孔子也明知不可为,却仍要为,为什么? 文中孔子师生有没有说出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理由? (生读原句,说出自己的领悟,师补充资料深化学生的理解)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无道,吾得与易。天下将亡,力挽狂澜乃士之职责 (2)、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成就了君臣大义 借荷?丈人“隐而不仕”的态度指出积极从政才符合“君臣之义”的道理。 子路的话就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反映。 (小问题) 孔子说他为什么要去做? 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如果孔子最终选择了隐居山林,你觉得他会快乐吗? 课件出示4:“盖天生圣贤本为世道计,故古之圣人,民饥则曰己饥,民溺则曰己溺。其忧时悯世,非但其心之不容己,亦其责之不可辞耳,使如沮、溺之言,则安危理乱邈不相关,生民将何所托命平?有世道之责者,宜加意焉。           张居正《论语别裁》 (到此30分钟) 3、这种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最明显的体现在哪件事情上? 研读第一章 A请一生读第一章孔子言, B课件5(他人评价),再请学生自己点评。 评语: 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s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 孔子出而自言如此。意谓s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 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故沮其 谋。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          ――朱熹 《论语集注》 (到此35分钟) 四、小结及延伸 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孔子的.孤独,也看到了他的坚定,看到了他的内心的悲凉,也看到了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着。纵观历史,这种“”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历朝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谱写了一首首浩然正气之歌。 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南宋文天祥之死,是以名相能为烈士。 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 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何为不可?大多数人认为不可就是不可?现在不可就是不可?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努力的人多了,不可也能变为可。 板书: 知其不可而为之 隐 仕 副板书(问题) 洁身自好 义不容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书网 »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赞 (0)